可是,若上天再不赐甘霖,朝廷即使不滥用民力,百姓也会背弃大唐。”
裴寂看着李渊,说:“太上皇亲自出面,乞求上天。”
李渊沉默片刻,然后说:“甘霖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乞求所能得到的……”
李世民独自一人立在宫院中,满脸惆怅地望着天空。天空依旧万里无云。
李世民喃喃地:“上天啊,朕并没得罪你,你为何要为难朕,为难朕的社稷、朕的臣民呢?”
晴朗的天空,只有风声走过。
李世民长叹一声,正欲离去,身后传来女人的嬉笑声,然后有人叫:“陛下。”
李世民回身看去,是长孙氏和几个嫔妃,她们都是蚕妇打扮,两人一对抬着水桶。
李世民看着走来的长孙氏和她手中的水桶,问:“皇后,你们这是……”
长孙氏道:“浇水,浇桑树。”
李世民“哦”了一声,然后说:“天旱无雨,桑叶枯萎,皇后养的桑蚕无桑叶可食吧?”
长孙氏点点头。
“浇水是力气活,朕让宫卫帮你们干吧。”
“不用,我们能行。”
旁边一个嫔妃道:“陛下,我们能干力气活。”
另一嫔妃说:“陛下,我们都浇灌两天了,桑叶已经开始绿了。”
李世民心疼地看着长孙氏和嫔妃们:“皇后,你们……累坏了吧。”
没等长孙氏开口,一个嫔妃说:“陛下,我们不累,也累不坏。”
李世民一笑:“不累是假的,你们从小就没干过这样重的活,能不累?”
一个嫔妃笑着说:“陛下,皇后身体力行,我们姐妹不累。”
另一嫔妃道:“陛下,皇后身体力行,我们就是累,也不觉得累。”
李世民无言地打量着长孙氏。
长孙氏不由也看看自己,问:“陛下,臣妾……怎么了?”
李世民感慨地:“身体力行……皇后,你做得好,好!”
第二天,又到了上朝的时候,太极殿的龙椅上空无一人——李世民没有来。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裴寂、萧瑀、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朝臣默默立在大殿中,望着空空的龙椅窃窃私语。大家担心皇上因为众臣阻挠开河,心情郁闷,不来上朝了。杜如晦也立在朝上,他仍是脸带病容。
宦官一声喊:“皇上驾到。”
李世民走进,他一身微服。跟在李世民身后的宦官,手里捧着一把铁锨。
众人不解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走到龙椅前,并没坐下,看看众人,说:“朕今日微服上朝,诸爱卿一定百惑不解吧?”
众人无语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对众臣继续道:“前日上朝,诸位爱卿担心朕将如隋炀帝那样,开渭河累计百姓,使天下怨声载道,劝朕慎思。朕慎思再三,辗转反侧,夜不能寝……朕终于想通了。古时大禹开山治水,跟从他的百姓历尽艰辛,无一人怨恨,那是因为大禹与自己百姓同苦同利;隋炀帝开运河,修建奢侈的宫殿,图的是一人私欲,损害的是天下臣民,所以百姓揭竿而起,推倒了风行万里的大隋。今日朕开渭河,为的是百姓,图的是五谷丰登。朕不敢说与大禹同举,但朕愿效仿大禹,与百姓同苦同利!”
朝臣无言地看着李世民。李世民一伸手,跟在身后的宦官递上铁锨,
李世民拿过铁锨,对众臣道:“今日朕身体力行,亲往渭水开河。朕不诏命你们,愿跟从朕的,朕欢迎,不愿跟从的,朕也不责怪。
李世民拍拍手,走进数名宦官,手里都捧着铁锨。
李世民并不看众臣,径直迈步走去。
房玄龄跟了上去。魏征也跟了上去。长孙无忌、萧禹、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人也都一一跟了上来。
宦官手里的铁锨被一只只手拿走。
杜如晦走过去,正欲拿铁锨。走到门口的李世民想到什么,回过头,对身后的杜如晦说:“克明,你身体尚未康复,就不用去,回家休息吧。”
杜如晦道:“陛下答应过微臣,为政闲暇方可休息,今日开河也是为政。”
杜如晦说着,拿起铁锨。李世民不由感动,回过头,大步走出太极殿。
李世民和他的朝臣们身穿微服,拿着铁锨,骑着马沿着长安的街道走来,身后跟着抗着各式工具的士兵。街两旁的百姓们不由地驻足观看。
李世民的人马有次序地走出城门,李世民突然愣住了,他勒住了坐骑。
城门外众多百姓拦住了他们的去路,有青壮汉子,也有老者、女人、孩子。
李世民不由下了马。众臣也纷纷下马。
李世民走到百姓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