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中年汉子:“你们这是……”
那汉子问:“大人,你们是去开渭河吗?”
李世民点点头:“你告诉乡亲们,我们不会毁坏大唐的龙脉,更不会累及百姓,我只是为了引水,灌溉田里的庄稼,今年不能没收成……”
那汉子扑通跪在李世民面前:“大人……”
所有的人都跪在李世民面前。
那汉子含着泪说:“大人,我们跟你去,开河……引水……”
有人认出了李世民,大声叫道:“他是皇上。”
众人愣了片刻,然后叩首齐呼道:“吾皇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无言地看着自己的百姓,泪水盈眶,他抬起头,看着天空。
百姓的呼喊声响彻辽阔的晴空……
3
时间过的很快,一晃就是贞观四年。这一年,李世民的大唐已初现勃勃生机。
初春,房玄龄在朝上对李世民禀报道:“陛下,去年关中粮谷丰熟,山东、河南粮食有余,塞外归来的百姓,以及四夷归附大唐的新民共一百二十万之多,大唐振兴在望。”
李世民高兴的说:“朕的臣民有粮食吃了,好,好啊!”
魏征手捧奏章道:“陛下,今春省试科举及第者三十一人,及第举子皆文辞出众,才华横溢,吏部依据他们不同的才能,拟授不同官职,请陛下恩准。”
一宦官接过魏征的奏章,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奏章看了看,道:“朕又得三十一个治国人才,这也是令朕欣喜之事。所授官职嘛,就依吏部的奏章为准。”
“遵旨。”
萧瑀上前说:“陛下,经过一年多征战,李靖在阴山大败颉利,俘虏突厥人十万之众;李勣在大碛之口拦截颉利残部横渡沙漠,俘获突厥人五万余众;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追击败逃的颉利,在荒谷将其俘获,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押解颉利送往京师,大漠以南广阔的土地,已归附陛下。”
李世民高兴地说:“好,好啊!今年一开春,令朕高兴的消息就接连不断,太好了!”
不久,颉利可汗被押解道长安。他被关在囚车里,发髻松散,目光暗淡,当年的骄横和威风荡然无存。
李世民看到囚车里的颉利可汗后,对魏征、房玄龄、萧瑀说:“朕今日看到囚车里的颉利,既高兴,又害怕!”
众人不解地看着李世民。
魏征问:“突厥因内乱而衰败,大唐边境从此平安,陛下只有高兴才是,为何又害怕呢?”
李世民道:“昔日突厥强盛之时,有百万射手,突厥的可汗依仗强盛,时常欺凌中原,我大唐防不胜防,朕只好赐丝帛金银,安抚他们。如今颉利借父兄的基业,荒淫暴虐,暴露骸骨如草莽,践踏生命似蝼蚁,骄傲放恣,失去了民众,内乱四起,困顿穷迫,这才被朕的军队消灭……朕或许有朝一日也会失去为君之道,如果真是如此,突厥今日的下场,就是朕的明日,朕能不害怕吗?”
魏征赞道:“居安思危,陛下的忧患,令臣感到欣慰。”
李世民问:“魏征,你说做为君王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魏征回答说:“陛下,君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盗贼蜂涌而起,他的城邑都要丢光了,隋炀帝还浑然不知,终有江都之变。所以,君若兼听广纳,则贵臣不能拥蔽,而下情得以上达,人君可明也。”
李世民点头:“好,说的很好。魏征,朕再问你一事。朕观看《隋炀帝集》,其文辞深奥广博,炀帝也知称赞尧、舜,非议桀、纣,然而他的行事却背道而驰,你说这是何故?”
魏征答道:“人君虽然圣明,也应当虚心接纳他人意见,只有如此,智者才能贡献他的智谋,勇者才会尽他的力量。隋炀帝自恃俊才,骄矜自用,小视众臣,他虽口诵尧、舜之言,行的却是桀、纣之事,自己尚且不知,以至覆灭。”
李世民点头,然后对众人道:“人们都说天子最为尊贵,无从惧怕,朕就不是如此。朕对上,害怕上天的监视;朕对下,畏惧群臣的仰视,兢兢业业,惟恐不合天意,不符臣民的期望。朕每次临朝,皆三思而后言,就怕说出有害臣民的话,而朝臣又不能及时纠正,贻害于天下……朕再次恳请大家,对待朕的错误,应不惜苦谏,阻止朕的错误危及社稷。”
众臣几乎同时拱手施礼:“臣,遵旨。”
4
听说李世民收服了突厥,颉利可汗被押解道长安,李渊高兴地对裴寂说:“好,太好了,当年汉高祖被困白登,有生而不能报仇。如今吾儿一举收复突厥,老夫有生之年便看到了强敌的覆灭,我把国家托付给了如此英武智慧的儿子,还能有什么忧愁吗?”激动地对立在面前的宦官道:“你去禀告皇帝,今夜我设宴,祝贺皇帝为大唐又立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