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为安,这样,不但中原长久安定,也可永久保全你的宗族。”
“臣记住了。”
李世民看着前面的箭靶,对突利道:“突利,还记得当年在洛阳比射吗?”
“终身不忘。”
“是朕一箭双雁?”
“不,是陛下称臣为兄弟。”
李世民看了看突利:“你当时说,你多次来大隋,称突厥为兄弟的,朕是第一人!”
“陛下也记得这么清楚。”
“朕也是终生不忘……”李世民说着拿过一张弓,“兄弟。”
突利一愣:“陛下,你是叫臣吗?”
“是啊,你如今还是朕的兄弟。”
突利还是难以相信:“如今突利是臣,陛下是君。”
李世民一笑:“为臣就不做朕的兄弟了吗?突利兄弟,咱们再比一次射术如何?”
突利一阵感动,也拿过一张弓:“陛下请先射。”
“你应该叫我兄长。”
“兄……兄长请射。”
李世民一笑,取箭,举弓,瞄准。一箭发出,正中靶心。
6
贞观四年临近岁末,房玄龄在太极殿一脸欣喜地对李世民禀报道:“陛下,各道,各州县送上的奏报,臣认真核算,粮谷丰收,各州县都有了余粮。”
“百姓呢?”李世民问。
“百姓衣食有余。离散的黎民全返回乡里,安居乐业,米一斗不过三、四钱,东到大海,南到五岭,夜不闭户,行旅不须携粮,沿途旅舍都可供食。百姓生活安定了,盗贼也少了,全年判死刑者,只有二十九人。”
李世民有些不相信,道:“玄龄,只有二十九人,你的核对不会有误吧?”
“臣与弘文馆的学士一起核对过多次,决不会有误。”
李世民兴奋异常,对长孙无忌道:“贞观初年,有臣上书说,‘人主当独运威权,征讨四夷。’只有魏征劝戒朕,‘偃武修文,中原既安,四夷自服。’朕用魏征的话,如今颉利被擒,海内安宁,四夷臣服,他们的君长请朕做天可汗,这是魏征的功劳啊!”
魏征说:“收服突厥,安宁海内,靠的是陛下的威望与恩德,臣有何功劳?”
李世民笑着:“魏征此言差矣。朕的功劳在于能任用你们这些贤臣,而你们能尽心尽职,功劳不是朕的,是你魏征、玄龄、萧瑀、无忌,所有为大唐尽心尽职的贤臣们……不过,玄龄所说朕还是难以相信,夜不闭户,行不携粮……”李世民站起来,“朕要亲自去看一看。”
清晨,李世民穿一身书生便服站在长孙氏面前,问长孙氏:“怎么样,朕象个书生吗?”
长孙氏打量着李世民,然后摇头。
李世民左右看着自己的衣服,问:“哪里不象?”
“不是衣服,是眼神,陛下的眼神里总有帝王之气?”
“那怎么办?朕总不能装个瞎子,闭着眼吧?”
“陛下忘记自己是皇上,眼神就象了。”
李世民不由点头:“皇后说的对,朕出了皇宫就不是皇上,是读书人了……”然后煞有介事地对长孙氏拱手施礼,“皇后在上,读书人告辞了。”
长孙氏一笑,然后认真地嘱咐道:“陛下可要小心。”
李世民说:“夜不闭户,行不携粮,天下太平,朕不用小心。”
长孙氏又一笑:“小心别忘了自己是读书人。”
李世民也一笑,“那倒是……”
7
李世民一路微服私访,来到永丰仓城,此时城门大开,有一队粮车驶进。
骑在马上李世民感慨万分,自语道:“一晃就是十五年,沧海桑田啊……”
他不由想到十五年前,一群衣衫破烂的百姓,站在永丰仓城门外,拦住自己的车马。他对立在面前的一位老者说:“大爷,永丰仓的粮食,每一粒都是朝廷的,我们没有权力给你……”老者对他乞求道:“将军,我们不要好粮食,粮仓里发霉的,掉在地上,大人不吃的,给我们,秋后还给朝廷好粮食……将军,开恩吧!”众百姓都对齐声道:“将军,我们不要好粮食,开恩吧……”
有人大声喊道:“将军,你还认识我吗?”
李世民回过神,低头看去。一个中年汉子站在他的马前,打量着他。
李世民忙下了马,对汉子道:“你是叫我?”
那汉子说:“是啊,你以前不是做过将军吗?”
李世民一怔:“将军?我没做过将军,我是读书人。”
中年汉子还是在打量他:“你与他长的太象了?”
“象谁?”
“十五年前的一个年轻将军,他在永丰仓外救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