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有些往事(1 / 2)

敦煌有八景,两关遗迹(阳关、玉门关);千佛灵岩(莫高窟);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以及沙岭晴鸣。每一个景都是敦煌千年历史的沉积,它们或许并不是全都那么美丽,但却是漫长的时光下逐渐雕刻出得奇迹,如同被时光珍藏的美酒,香气扑鼻,永刻人心。

在老人还未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其实,并不是生活在敦煌的。

老人的母亲是一位维吾尔族的富人姑娘,而他的父亲则是一位面馆老板的孩子。

门不当户不对,在当时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而他们,在古尔邦节的一次庆祝活动中相识,相知,并且快速的走到了一起。

但在家里人一致反对的情况下,他们暂时分离。

而就像童话一般,渴望着爱情的母亲,最终毅然跟随着父亲,逃离了原本的家乡。

是的,他们选择了私奔。

他们没有阿訇(hong伊斯兰教主持教仪的人)主持婚礼,没有醺了盐水的酿块;更没有华丽的丝绸、或是丝绒制成的,绣满各式图案的漂亮衣裳。只是牵着手,在满天星辰的见证下,结为了夫妇。

当他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这个被党河滋养着的土地时。有了身孕的母亲,决定在这片美丽的绿洲,落地生根。

来到敦煌,一无所有的两人住在张掖庙后,一间无人居住的平房内。(一直以来,中国的风水学对于庙的后方都有着,庙后阴气汇聚,会让人有灾祸或贫穷,所以不宜做住宅的说法。)

可能是冒犯了神灵,母亲在老人出生的时候,便难产而死。父亲依靠家里学来的手艺,挑着担子,卖着在敦煌学来的浆水面与风干馍将老人拉扯长大。

所以,老人小的时候,便是在父亲出摊剩下的风干馍和面条,做成西瓜泡风干馍与解暑的浆水面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

对于那时候,年幼的老人最深的记忆,便是每天捧着婉坐在晒满了,掰碎的馒头的院子里。手上撕着黑色香水梨的冰壳,吸允着手指,等着父亲的归来。

。。。。。。

“孙子,前面就是三危山了;你的爷爷和奶奶,就是在四月八三危山的庙会时,在那口井旁休息的时候认识的。”

老人指着山的腹地,那个方向有几棵胡杨树组成的小树林说道。

而男孩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看着手上的书。

过来好一会,才向着三危山,那座立在前山梁上的木牌坊走去。

你个猪娃子!!!

哎呦,不对,那不是骂老爷子自个儿是猪么。

咳咳,你个皮脸(皮脸有厚脸皮,顽皮,没大没小的意思)的娃子。

看着自从来到敦煌,便一言不发的孙子。

老人也是气急了,连一直维持着文明人的言语与慈祥老人的形象都顾不上了。

但是,对于老人的孙子而言,似乎一点用都没有。

男孩依旧默默的爬上了山,不时对着手中的书瞄上几眼。

等到了观音井,男孩坐在井亭旁,对着北面的观音庙发呆。(当然,这必须是看不到的。)

这是老人与他的老伴相遇的地方。

“我和你讲。那时候还没有观音殿,你的奶奶正和家人一起,要到观音寺拜佛。大概是觉得累了,就坐在这里休息。我当时就坐在前面那棵树旁,一眼就望到了她。那时候她穿着蓝色的长裙,坐在那里美的不可方物啊。

起初,我根本不敢上前打招呼,就一直等跟在她们后面。。。。”

老人蹲下身子,坐在了男孩的身旁。开始追忆起了与爱人相识的时刻。

“这边现在什么都没有,除了一点点的白桦树和一口水井。。。是时间不对么?”

男孩明显没有理会老人,只是对着书内的照片,望着这一片荒芜的山脉。

两边的裸露的山石,带着各式各样,被风或是水流冲刷出的纹路。

风声很大,抬头是一清澈的天空。

这个皮脸的娃子,我咋想着带他出来呢!!

老人摇了摇头,无奈的跟在已经走远了的男孩身后。

什么!!不理他,自己走?

开玩笑,那可是亲孙子。谁的孙子,谁心疼啊!!!

我还不得看紧点。万一口渴了,也好早点给他递些水啊。

这次少年没有理会老人的建议,去西面的观音庙;哦不,现在已经建起了新的观音殿坐坐。

而是,直接顺着路旁骆驼刺圈出的石子路,没有一丝停留的,一路走向了大铜佛。

老人跟在后面,气喘吁吁的看着,一路上健步如飞的男孩。

现在的小孩子啊,一点都不知道尊重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