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陈可愿(下)(1 / 3)

剑影飘雨 公子仲言 3791 字 2017-09-05

赵错与李虎两人沿着湖边前行,不一会便寻着一处的酒楼。这是一座飞檐重阁的三层小楼,白墙黑瓦,虽称不上华丽,但也很是洁净。

也许是两人来得时候早,酒楼中食客甚少。俩人上了三楼雅座,在临窗的位置坐下,一则可高处远眺,二则图个清静。唤来小二,随意点上三五个小菜,一坛好酒。

客人少,上菜也快,不一会儿菜便上来了。两人欣赏着湖光山色,边酌边聊,赵错问起李虎军中生活如何,李虎便与赵错说些军营中的琐事勉事。赵错好生勉励一番,就着自己所见所闻,指点他如何以各种兵械结阵佩合对敌。

其实武林中各种阵法与军阵一脉相承,无非都是如何互相佩合,取长补短。只是武林中人的阵法兵械相对单一,对组阵者武艺要求较高。而军阵则是严明号令,统一进退,集各种各样的兵械之所长以弥补个人武艺的不足。李虎毕竟从军时日尚短,对军阵的了解可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听这一席话可谓获益良多。

忽然,听得楼下闹哄哄,一个大嗓子道:“都说陈兄弟文武全才,今天到了西湖,陈兄弟何不赋诗一首作以记念。”登时,哄然响起一片叫好声。

便听到那陈兄弟道:“也罢,也罢!”

楼下安静了下来,显然是那伙人生怕打扰了那陈兄的文思,都在等着他如何出口成章。

等了好半天,才听到那陈兄弟开口吟道:“楼近山远觉山小,便道此楼大于山。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楼小山更高。”

听他抑扬顿挫的念完,赵错怎么觉得这声音,这诗怎么这么的熟悉。忍不住探头往下望去,只见一个布衣年轻人,在那里举目环顾,周围一圈年纪相仿的精壮小伙,或是点头称赞道:“陈兄弟出口成章,这诗作可真好,比起那些穷酸秀才来,陈兄弟这首诗作的好多了。”或作沉思品味状,掺和道:“那些穷酸秀才有啥本事?要是有本事早当官去了。要我说,陈兄弟这首诗比那大诗人白居易也不差了,据说白居易的诗,老太太也能听明白。”

“你这是怎么说话的,岂不是说我们与那些老太太一样。”

“哈哈……”立时又响起一片哄笑之声。

陈兄弟豪气的道:“大伙,吃酒去!今天开怀畅饮……”一群人便进了酒楼,包下二楼整整一层,呼喝笑闹,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过了好一会,李虎才回过神来,疑惑道:“那不是陈可?他不是跟随俞大猷将军从军的,怎么到杭州了?”

赵错点头,他也认出那布衣青年是陈可。赵错虽然读书不多,也知道那诗的来历,只因那首诗是阳明公少年时所作,陈可只是将“山”字改成“楼”字,将“月”改成了“山”,其他基本没变。不由摇头笑道:“这小子才识几个字,也敢学人作诗,附庸风雅,不怕笑掉别人大牙。”

“要不要下去和他见见?”

“人都在杭州了,要见面什么时候都行。今天算了,他还有他的朋友,没必要掺和。”

两人正说着,却听得楼下喧闹声止,而后有个声音高声道:“今天咱们是为陈可愿兄弟践行的。此去倭国路途远、风高浪急,弟兄们祝陈可愿兄弟一帆风顺!马到成功!”然后便响起一片祝酒词,说什么都有,却多离不开“倭国”“功成名就”之言。

赵错听着不由大吃一惊,陈可不好好跟着俞大猷,要去倭国做什么?

李虎见赵错面色有虞,便道:“我去唤陈可那小子上来……”

赵错摇头道:“等等……莫要坏了他的兴致,不然他不会老实说话。”

李虎只好重新坐回座位上。

经这一搅和,两人也就没了谈兴,只得埋头吃食。

转眼一个多时辰过去了,二楼的人经已酒足饭饱,喊着结账。一群东倒西歪的家伙,互相搀扶着便欲离去。

李虎拦着醉态可掬的陈可,叫道:“陈可……”

陈可睁着朦胧的醉眼,打量了李虎良久,突然扶着李虎的肩膀,惊喜的道:“小虎?你怎么也到了杭州?”

李虎道:“赵大哥,也来了。他想找你谈谈。”

“真的?在哪?”陈可惊喜莫名,正所谓他乡遇故知,何况正在得意之时。陈可对边上的人挥挥手,道:“你们先回去吧,我有个……同乡在那边。”众人见他显然与来人极是要好,不以为意,便都先行走了。

陈可跟着李虎晃晃悠悠的上了三楼雅座,便见到赵大哥笑吟吟的坐着,桌上一壶茶,几碟醒酒小菜,一大盘子时令水果。陈可登时热泪盈眶,道:“赵大哥,你什么时候到的?咱兄弟三个难得一见,正好喝上一杯,好好聚聚!”

“坐!”赵错示意他在对面坐下,倒上一杯茶送到他面前,道:“酒,我和小虎在这也喝得差不多了。对了,你怎么到了杭州?”

陈可端起酒杯,感觉这茶并不烫,一口下似乎还不过瘾。于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