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诗歌里的养生思想(1 / 2)

养生中国 嵩山奇石 2227 字 2017-05-30

诗歌是中国最古老的文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集,也是第一部文集,由孔子整理编写而成。古人留下了的最早文学作品是诗歌,可见诗歌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诗言志,歌咏其声。古人把诗和歌放在一起,吟和唱放在一起,吟诗、唱歌都是可以让人快乐的,现代人喜欢唱歌的比较多一点,吟诗的就很少了,许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过吟诗,更不要说自己吟诗了。

古人写的诗歌是可以吟唱的,现在我们已经不是很清楚古人吟唱的韵律,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吟唱的。现代人喜欢背诗,却不喜欢吟诗,诗歌的养生作用就打了折扣了,虽然背读诗歌也有养生的效果,但是和吟诵诗歌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现在语文课本里面有许多诗歌要求学生背会,但是没有几个老师会要求学生吟诵诗歌。如果不是从养生思维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朗诵和背后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古人追求的吟诗就更落伍了,这样真的就正确吗?

现在教育追求的是高效率,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学生们仇视学习,每到毕业很多学校都流行学生们举行撕书大赛,把撕碎的书页像雪花一样飘满校园,来发泄多年来压抑的心情,表达暂时解放的快感,可见现在的学生对学习有多么的仇恨。

孔子的教学思想是让人快乐的学习,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还对自己评价说是学而不厌。后来人的教学思想已经远离了孔子的思想,让学习变成一件让学习者痛苦的事情,这与我们没有理解孔子思想里面的养生思想有很大关系。

现在学生的学习缺乏了快乐,学习已经不能让人达到养生的效果。很多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并不好,学习越好的学生身体素质反而不如学习不好的,这才是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读书不能让人养生,读书不能让人快乐。

古人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诗言志,歌咏其声。古人写的诗是可以吟的,歌是可以唱的,现在我们已经无从寻找古人吟唱的韵律,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吟唱的,但是诗歌优美的文字和诗歌描写的美妙意境仍然能激荡我们的心灵。

诗歌大多都是诗人激情迸发的产物,写诗能放飞心灵,写诗让作者精神放松,读诗的人也心驰神往。诗是作者激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喷发而出的文字,写诗对诗人来讲就是一次精神的发泄。当我们读到诗人那些充满激情的诗句时在心中和作者产生互动。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诗人,每当我们读到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眼前就会出现一幅这样的画面,一个离家的游子在皎洁的月光下面,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把地上的月光误认为是秋天来了下的霜。当我在外地的时候,晚上睡觉经常会想起李白的这一首诗,甚至会经常看一看窗外有没有月光。月亮在中国人的心里已经不仅仅是月亮,他寄托的是一种情感,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情感里面。

每到春天下小雨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本来下雨的时候人的心情比较郁闷,但是想到了杜甫的这首诗,马上就会心情愉快,这是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中国有一个成语---诗情画意,这是中国人独有的对美的理解,诗和画是相连的,诗可以当做画来看,画可以当做诗来读。朗诵诗歌也可以养生,古人很重视诗的朗读,从小就教育小孩大声朗读诗。成年人也仍然重视朗读文章,对诗歌更加重视的是吟诗,体会作者写诗时候的意境,抑扬顿挫间,让人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这也是读书能让人长寿的原因。

词更是为了歌唱而写的,句子有长句和短句,唱起来方便,还有专门的词调。一首好词出来,迅速在全国传唱,这种古老的卡拉OK该是多么放松的一种娱乐方式,人多人少都可以随时随地打着节拍歌唱,古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养生。

宋代是词的巅峰时期,不仅是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词人,还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著名词篇。现在每个人都会背诵几句有名的宋词,在宋代人们对词的喜爱更是超出现代人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有一句话来形象的比喻:凡有井水出,皆能柳歌,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人在唱柳永的词。柳永的词仍然能打动现代人的情感,《蝶恋花》里面最后的两句至今仍然被太多的人记起: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提到词,不能绕过的一个人就是当代伟人毛爷爷,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写的词气势磅礴,成为词的历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词无数人都在传诵,一曲《沁园春.雪》深受老百姓喜欢,很多人家里都挂着他写的《沁园春.雪》,大气磅礴的毛体书法加上大气磅礴的毛词,真的是让人越看越喜欢。

经典的词句至今仍在传唱,并且还会一直传唱下去,她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