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7年,魏景初元年,辽东太守公孙渊接到盟主曹叡的江湖召集令后,怒喝道:“又是这一套,曹叡,这是你逼我的!”说完便自立为燕王反了曹魏朝廷。
为什么公孙渊会在接到曹叡诏书后举兵叛乱呢?
这还要从公孙家族说起。准确的说辽东公孙氏在汉末甚至算不上江湖门派。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只是辽东玄兔郡的小吏,但是在短短几年内便凭借自身实力,将混乱不堪的辽东紧紧的握在手中。在这之前,辽东的少数民族少说有十余个之多,再加上各个少数民族又有不同部落。整个辽东就是一锅棒碴粥,混乱之极。但是公孙度凭借着一通大棒加胡萝卜,对各个少数民族连打再拉,自封为王,对汉室朝廷的封候置之不理,将整个辽东据为己有。同时将自身势力拓展到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开创了辽东公孙氏的霸业。
公孙氏之所以能独霸辽东,除了自身实力强横,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此时汉朝廷名存实亡,中原军阀混战,无暇顾及偏远辽东,也就任公孙氏折腾了。但是到公孙渊这一代,公孙渊惊喜地发现,原本一团混战的中原,此时出现了好几个庞然大物。曹魏据北方,孙吴据江南,蜀汉据西川。孙吴与蜀汉自己可以不在乎。但是这个紧邻自己的邻居曹魏,不仅不友好,而且十分强大,有着随时吞并自己的能力。自己再也不能像祖辈那样,可以无忧无虑的经营辽东的一亩三分地。
此时当家的公孙渊才明白当家不易,虽然自己获得了曹魏朝廷的认可,接受了曹叡的册封。算是暂时的融入了曹魏江湖之中。但是习惯了当土地主的公孙氏,怎么肯屈居人下?
而且自己的新东家很明显不好伺候。虽说新东家忙着对付蜀汉与孙吴暂时没有吞并自己的意图,但是自己就是一只狐狸呆在猛虎身边,虽说有两只狼牵扯着老虎的精力,但保不准哪天老虎腾出空儿来,先把自己解决了。这种事曹魏不是没干过,对西凉马腾父子就是如此。而且自己的辽东与马腾的西凉对曹魏而言几乎完全相同。同样处在曹魏后方,同样远离中原,同样地方势力割据,同样对曹魏而言是巨大威胁。
再继续想下去,自己同样接受了曹魏的册封,那之后等待自己的命运也与马腾一样被曹魏枭首么?
这么一想,公孙渊不禁浑身战栗。为了保证继承自祖辈的辽东不在自己手里被夺了基业,总要给自己找条活路不是?
此时公孙渊的心态不再是雄踞一方的辽东霸主,而是一个操持家业的生意人,只想着如何确保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被抢走。经过精明商人公孙渊对天下形势的仔细分析后发现,想给自己找条活路必须确保曹魏联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孙吴与蜀汉身上,这样曹魏才能无暇顾及自己。
为此公孙渊开始与孙吴进行接触。之所以选择孙吴也是经过仔细考量的。首先当时能与曹魏对抗的只有孙吴或是蜀汉,但是自己远在辽东,与这两国之间隔着一个庞大的曹魏,如何才能保证长期的沟通呢?蜀汉山高路远,江南同样隔着万水千山。幸亏自己的辽东有个辽东半岛,走海路经长江能到江南。得,就江东孙吴了。
正巧孙吴也在努力拓展外部关系,如果能与孙吴搭上不仅能保证自己的地位,或许自己还有逐鹿中原的希望,即使孙吴不能在斗争中占上风,自己只要能获得足够的利益,施加影响确保孙吴始终威胁着曹魏,自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于是公孙渊准备做驯兽师,坐山观虎斗,看谁弱势就帮谁一把。但是他忘了做驯兽师要有资本的,最起码得有实力把老虎耍的团团转,但是在这一点是公孙渊明显没有自知之明。
就这样,公孙渊义无反顾地决定与江东孙吴结交。公元228年,还不是东北王的公孙渊便和孙吴搭上了关系,次年公孙渊终于解决了前任辽东太守——软弱的叔父公孙恭,顺利当上了东北王,紧接着孙吴派遣使节远道来到辽东表示祝贺,同时向公孙渊宣告孙权登基的消息。刚刚上任的公孙渊这时的职务如下:
辽东候(王),平州牧。(这是爷爷公孙度自封后世袭的,汉朝的官职表中根本没有这个职务。)
扬烈将军,辽东太守。(这是魏明帝曹叡册封的。)
还有之后燕王,(这是货真价实的王爵,吴国孙权册封的。)
一方军阀能被对立的两方势力册封,而且官衔最低也是个侯爵,可见辽东公孙渊是个有几分本事的香饽饽。
到了232年,孙吴再次派遣使节不远千山万水到辽东结交封赏公孙渊。看到这儿大家可能奇怪,明明是公孙渊向孙吴称臣,为什么却是孙吴两次三番的主动派遣使节来辽东呢,孙权这个东家当得也太窝囊了吧?
原因其实很简单,辽东虽然地处偏远,寒冷不堪,但是却盛产战马,江南虽然山好水好,四季怡人,但是没有马匹,只有战船。像孙权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明白要想逐鹿中原单凭战船是不够的,中原征战凭借的还是纵马冲锋的骑兵。为了能装备出一支强大的骑兵就必须要有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