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安的辽东(2 / 3)

说晋 玩石书生 4032 字 2017-05-30

穷困,而且又对外征战最好此时能暂时停止内部建设,以当下为重。”这番话说的极其漂亮,但说到底意思就是我去打仗可以,但你最好不要修宫殿了,不然时局变化,再起事端,责任可不在我。喜好修筑宫殿的曹叡破天荒地答应了司马懿的请求。

景初二年,司马懿率领四万人马远征辽东。这次征战曹叡给了司马懿绝对的信任与权威。允许司马懿率领军队绕行温县,拜会乡里,数日饮宴,摆足了衣锦还乡的谱,充分满足了司马懿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这次出征,曹叡特意下令不设监军。

监军顾名思义就是监督军队,重点监督的就是带队将军,是皇帝监视将领,防止将领叛乱的重要手段,一旦将领谋反或是意图谋反,监军有权力当场诛杀,不必请旨。另一个限制出征将领的重要手段就是命令将领亲属移居都城,征战结束后才放还。

这次出征,曹叡毫无保留的信任了司马懿:“朕将最后所有的信任都给了你。去吧,司马仲达。一定要成功解决辽东,除掉公孙渊这个跳梁小丑。为我大魏,为我曹氏子孙打造一个稳定的后方。”

司马懿率军自洛阳出发经温县出河南,过河北孤竹,碣石,千里行军终于赶到了东北辽河。果真不出司马懿所料,公孙渊收到魏军进攻的消息后派出卑衍,杨祚率兵八万驻守辽隧,坚壁清野,依河扎营。

接下来后三国时期硕果仅存的军事统帅兼顶级谋士司马懿用实际行动给辽东这帮后辈将领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课。

四万人打八万人,怎么打?以弱胜强是每位将帅梦寐以求的战绩,足以自豪一生。但是这绝非一件易事。不过对于司马懿而言,却不在话下:“对手如果是诸葛孔明,老夫可能无法以弱胜强,但是对付区区八万辽东小贼,四万足矣。”

司马懿使出的第一式声东击西,少数人马大张旗鼓从南侧佯攻,吸引敌军注意力。主力却从北侧偷偷渡过辽河,大败敌军主将卑衍。第二式围魏救赵,大胜敌军,突破辽河的司马懿没有与敌军纠缠,而是突破敌人的围堑后引军直敌方老巢襄平。

司马懿明白这次作战关键不是杀掉多少敌人,而是尽快解决叛乱,虽然突破了辽河,但是敌军依然人多势众,而且又精密布防。如果纠缠时间太长,不能马上解决的话,就会被拖入泥潭。敌军主力都在边境,襄平一定空虚,不如直攻襄平,逼敌回援,从而消灭敌军。

接下来司马懿成功的实施了围点打援的作战计划,再次大败率军回援的卑衍,围困了襄平。

司马懿使出的最后一式武功就一个字:困!作为攻城与守城战的行家,司马懿将襄平外挖满了壕沟,围困的严严实实。但是没有丝毫攻城的打算。即使襄平连月大雨,营地之中积水三尺也不曾移动分毫。于是公孙渊以为司马懿胆怯不敢进攻,而且营地身陷水中,自顾不暇。便嚣张地派兵出城牧马劈柴。

魏军营地,军中司马陈圭奇怪的问道:“昔日司马公攻打上庸,可是八路并进,昼夜猛攻,最终半旬攻下城池,斩了孟达。现在我军劳师远征,却不急着尽快拿下城池,属下愚钝,不知这是为何呢?”

司马懿睿智的双眼盯着这个军中的老伙计悠然说道:“上庸孟达兵力不足但粮草足以支撑一年。我军兵力是其四倍,不过粮草支撑一个月尚且不够,以一个月的粮草匹敌一年的粮草,怎能不雷厉风行。以四倍兵力攻城,所以才要不计死伤,这是与粮草供应赛跑。如今敌众我寡,但我军将城池围住,贼饥我饱。现在不过是下雨而已,并不会影响我军。我率军从京师远征,一路走来不怕敌军进攻,只怕敌军逃遁。现在好不容易围困住敌人。掠夺敌军牛马,解决外出的兵马很容易。如此就会吓到公孙渊,逼他弃城而逃。兵者诡道也,既然敌军自恃大雨,即使饥困也不肯投降,我们就应该以无能示敌,让公孙渊安心。为了蝇头小利惊走敌军,实在不明智。”

高,高,实在是高。司马懿的这番话充分展示了中国兵法几千年的战争的艺术,做到了将兵法运用存乎一下的恐怖水平,不仅计算了敌我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甚至还计算了敌人的心态。公孙渊碰上这样的对手实在算是大不幸。他的每一个行动都完全在敌人的算计中,这样的战争怎会获胜?司马懿如同一个老谋深算的猎人将辽东这个庞大的猎物一点点引入自己的陷阱中。

公孙渊之前不知道司马懿的实力,现在也应该明白自己的对手是何等恐怖了。这时他才开始后悔没有听孙权的建议。

等等,这里面怎么又出来孙权的身影了?看到这儿我也很无语,收到魏军大举进攻消息的公孙渊除了派兵边境据敌,再次向孙权称臣求救。佩服佩服,对公孙渊的这个举动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已经将孙吴彻底惹恼,还能厚着脸皮派人求救。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公孙先生的思想。

孙权见到辽东使节后气极反笑:“之前的帐还没找你算呢,你又跑过来称臣,真把朕当傻子了?”于是孙权下令斩掉使节,以解心头之恨。

大臣羊衙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