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辽东最终依然回到了曹魏的怀抱之中,但公孙渊依然惴惴不安,毕竟背叛在前,所以也确实老实了一段时间。
曹魏朝堂之上看似平静,但这只不过是无暇顾及辽东而已。到了公元237年司马懿解决了曹魏西线蜀汉的威胁,曹叡终于能腾出手来清理这个一直不安分的门派。
于是幽州刺史毌丘俭带给了公孙渊一份曹叡的诏书,宣公孙渊前往洛阳上朝。身为江湖门派,虽然偏远,定期朝见盟主也是正常。但接到诏书的公孙渊明白曹叡准备对自己下手了。公孙渊怒道:“曹叡,你们爷孙俩就没有别的法子么?几十年前你爷爷曹操借献帝的诏书诓骗凉州军阀马腾前往许昌,然后将其枭首,夺了凉州。现在同样的选择摆在自己面前,只不过更直接。曹叡甚至不用假借他人名义,直接就能将公孙渊搞定。”
现在摆在公孙渊面前的情况与陈胜吴广起义时颇为相似,“入朝是死,起兵可能也会死,况且我辽东基业四世三公,为何不能夺取争夺天下呢。”公孙渊如是想道。
就这样公孙渊谋反了。不过睿智的曹叡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毕竟公孙渊的黑档案可是数不胜数。所以毌丘俭并非单枪匹马前往辽东,而是带着本部兵马而来。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相信毌丘俭绝对没有离开自己的兵马,应该只是派使节送出诏书。所以公孙渊其实算是被曹叡逼反。
决意自立的公孙渊派兵在辽隧阻击毌丘俭的军队,毕竟是盘踞多年的老牌军阀,公孙渊很轻易的打败了毌丘俭的人马。
“曹魏大军也不过如此嘛”打退了毌丘俭军队的公孙渊自认为了解了曹军实力。自得之下他在朝堂宣布:“辽东公孙氏自我祖父开始,四世三公,资本雄厚足以逐鹿中原。我辽东从此自立,改元绍汉。”与曹魏分分合合的辽东终于不负众望的再次谋反了。
收到公孙渊造反消息的江湖盟主曹叡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与其自己手下有一个极其不安分的小弟,还不如将他彻底解决。之前由于蜀吴压力,无法对辽东采取措施,现在的曹魏又有了足够的资本,距离便不再是问题。曹叡相信这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一次解决公孙渊,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问题。
曹叡只是皇帝,而不是将帅,军事上的事情还要向专业人才请教。纵观整个江湖,最顶尖的军事人才只有坐镇长安的老将司马懿了。虽然此时的司马懿已经被曹叡猜忌,但是身为能主的魏明帝有足够的自信能够驾驭司马懿,让这个老臣继续为大魏发光发热。
公元238年,曹叡将劳苦功高的太尉司马懿召回洛阳询问平叛策略。两人在宫中进行了友好的商谈。
首先江湖盟主向功臣元老司马懿致以了诚挚的慰问:“爱卿长途劳顿,辛苦了。”
司马懿恭谨惶恐的表示:“为我大魏江山,臣当竭尽全力。
“唉,辽东公孙渊又反叛了,这件事虽然不值当爱卿出马,但是此事不容有失,所以才劳烦太尉,爱卿出征有什么计划么?”
身为后三国时代最顶尖的军事家,司马懿虽然远在陕西,但是对千里之外辽东做出了近乎预言的完美分析:“公孙渊这小子不足挂齿,他最好的选择就是预先弃城而走。次一等的选择是凭借辽水来抗拒我军,最坏的选择就是坐守襄平,这样擒拿起来将易如反掌。”
司马懿之所以敢这么说除了绝对的自信更是对局势深刻的分析。辽东之所以敢自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距离。在这个没有火车飞机的年代,要想长途远征到一千公里之外是一件极其劳民伤财的事情,一个处理不好整个国家可能被扯入战争泥潭,分崩离析。所以但凡清醒的君主都不敢轻易远征。而且远征千里的后勤保障极其困难,消耗巨大。后勤线路太长,一旦被敌军截断,远征军就会变成断线的风筝,被撕扯的四分五裂。
所以司马懿认为公孙渊的上策就是放弃都城襄平,凭借辽东宽阔的战略纵深与自己周旋,将自己拖垮。中策就是凭借辽水与自己抗衡,将魏军挡在辽东之外,同样凭借地利以及后勤保障要比魏军容易从而打垮自己。最下策就是死守襄平。想跟自己玩守城战,公孙渊还嫩了点儿。
曹叡听得频频点头,再次问道:“那爱卿以为公孙渊会用何策呢?
司马懿自信的说道:“只有智者才能知己知彼,制定策略,公孙渊犹豫不决,不敢放弃都城,一定想不到上策。我们孤军远征,他会认为我军后勤供应紧张不能长期作战,一定会凭借辽水据守。
曹叡心中大定,未曾开战便能料敌于千里之外,有司马懿这个名将在,大魏何愁不胜。“这一战往返需要几日?”皇帝的问题越来越刁钻。
司马懿不紧不慢地答道:“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休息六十日,一年足够了。”曹叡终于可以放下心让司马懿领兵出征了。出征前司马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皇帝陛下,过去周公修筑洛阳宫,萧何建了未央宫,如今您贵为天子,却没有完备的宫殿,这是臣等失职。不过黄河以北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