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初三年正月,年仅齐王曹芳成为曹魏江湖的第三任盟主,并于次年改年号为正始,永远改变了曹魏与司马氏的正始年到来了。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掌朝政。可能很多人在三国演义中看到过这些官职,但不知道具体含义,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因为这些官职会在后面的内容中多次遇到。
侍中原本指皇帝近侍,后来逐渐变成参与机要的职务,到了魏晋一般作为附加职衔,拥有参议朝政之权。什么叫参议朝政呢?通俗讲就是能参加皇帝的小范围会议。录尚书事则是总领朝廷日常事务这两项权力加起来大致相当于丞相。之所以说大致就是因为还有起草诏命的权力没在手中。这一权力始终把持在中书省手中,这也是为什么孙资与刘放也算半个丞相的原因了。
持节相当于皇上的代理人,所到之处如同皇帝亲临,拥有杀人权力,一般会配上军权,这样就有了斩杀官员的权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可以统领宫中宫外军队,掌握禁军的权力。这也是为何司马懿与曹爽会各统三千兵马,三千人马指的就是宫中禁军。
既有丞相之权,又掌握宫中禁军,同时又在军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士林有着无以伦比的号召力,这时的司马懿称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考虑到皇帝年仅八岁,话还说不明白的情况。那司马懿算是曹魏江湖的一把手了。不,准确的说还是二把手,还有一个曹爽与他拥有一样的权力,但是按曹叡诏书的命令,曹爽为大将军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而司马懿仅为太尉虚衔,并无军权。如果说曹爽是朝廷首辅,司马懿就是朝廷次辅。
声名卓著,赫赫功勋的三超老臣屈居在毫无治绩,庸才凡品的曹氏宗亲之下。在单位辛苦工作几十年的老员工本来有望提拔成领导,这时却冒出一工作不久的新人,凭着关系坐上这个领导位置。老员工心有不甘,愤懑不平。新领导如芒刺在背,自惭形秽。这就是正始初年曹魏朝廷的现状。无论是这个老员工还是这个新领导都不会舒服。指望这两方能和平相处,自然是痴人说梦。
不过现在明显不是翻脸的时机,双方都需要积攒实力,寻找对方破绽,于是两人度过了一段友善的合作时光。司马懿年岁大,德望高,于是曹爽夸张的把司马懿当亲爹侍奉,从不独断专行。而且为表示对司马懿的恭敬,同时笼络人心,显示自己尊重老臣,曹爽上书请求封太尉司马懿为太傅。曹爽为皇亲贵胄,魏国心腹,而且是首辅大臣,所以司马懿也事事礼让,很是尊重领导。两人能如此精诚合作,相互礼让,这在当时被世人所称道。
但在两人虚与委蛇,相互谦让的表面下,都在积蓄着力量,时刻准备致对方于死地。司马懿继续潜心军政实务,处理魏明帝时期大兴土木,好修宫殿的遗留问题。同时领兵出征东南,与东吴作战,并且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听从邓艾意见在淮河流域大兴军屯。在江湖中的声望更加显赫。
而作为政治新人的曹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副手做得风生水起,而自己却一事无成。不禁产生了巨大压力。曹爽明白自己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培养组织自己的政治集团。不过受曹魏惯例限制宗室参政的影响,身为首辅的曹爽在军政两界并没有太多基础。而且以曹爽的声望与身份也不会得到朝廷元老的支持。毕竟自己代表的是曹氏皇权,与这些朝廷重臣所代表的各大门派有所冲突。
曹爽看遍了整个江湖发现自己可以拉拢的只有宗亲皇族。仅凭这些官二代,是无法与司马懿的政治势力抗衡的。不甘心的曹爽再次认真分析了整个江湖后眼前一亮发现还有一些人可以拉拢到自己一方。这些人都是自己之前的挚友,大家思想观念类似,而且之前都是难兄难弟,更加可靠。曹爽看上的这帮人在历史中有个著名称谓“浮华之士”。
谈到浮华之士就不得不提魏晋时期特有的文化思想—魏晋玄学。自从汉武帝刘彻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影而出,成为了汉室江湖的主流并且帮助大汉王朝延续了近四百年。但董仲舒为了自己的学说能被汉武帝采纳,在原本的孔孟之学中加入了许多阴阳五行,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糟粕。
所以董仲舒的儒学虽然有着一统江湖的地位,但是也一直在被有识之士激烈反对着。到了东汉后期,政治更加腐败,桓灵两帝时期宦官当政,两次党锢之祸伤透了了大批儒学士子的心。随着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诸侯割据,三国争霸,汉室衰微,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在汉朝很吃香的儒学自然也一落千丈,无人理会。
贯穿整个大汉王朝四百年历史的儒学思想没落了,以儒学为精神支柱或借儒学扬名的众多士人在混乱残酷的现实中陷入了彷徨,开始寻找可以替代的思想学说。在彷徨中越来越多的士人摆脱了儒学的桎梏,思想逐步解放。魏晋士人进入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次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仔细审视了春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之后,以老子庄子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