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的道家思想逐渐获得了士人的青睐,至于为何老庄思想会脱颖而出我们会在后文中逐渐解释。到了正始年间《老子》、《庄子》以及与其有相通之处的《周易》被并称为“三玄”,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哲学,即“玄学”。
魏明帝当政时,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名士开始接受并且传播这种思想。在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这就是“四通八达三豫集团”。四通以散骑常侍夏侯玄为首,八达有尚书诸葛诞,三豫有中书监刘放之子刘熙,孙资之子孙密,吏部尚书卫臻之子卫烈。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也是这个团体成员,但具体地位已经无法得知。曹爽,司马师等诸多年轻任也与这个群体关系密切。
这个集团以年轻名士为主,而且大多为有名望的官二代。毕竟年轻人比老人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与武林江湖中的青年才俊在江湖中呼风唤雨,提高热度类似,他们相互标榜,重才能而轻德行,制造舆论,影响朝廷选拔用人。
这些行为最终触怒了朝中老臣以及魏明帝曹叡。毕竟朝中元老很多依然是深受儒学熏陶的老臣,无法忍受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而且这帮人政治上相互标榜也是为了能获得更大的权力。虽然你们是官二代,但是老头子们还没有不行呢,你们想现在就要掌权太早了!对于曹叡而言,虽然大家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情感上能支持这帮同龄人,但是统治江湖目前还要靠这帮老臣,而且这帮年轻人宣传的思想太过危险,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颁布诏书斥责这帮人,而且以浮华的罪名将其尽数黜落囚禁。这就是震动一时的“浮华案”。被黜落的这帮人就是“浮华之士”。
曹爽看中的也正是这批人。虽然大家当初都因为“浮华”的罪名被黜落,但待遇依然不尽相同,比如像曹爽为大将军曹真之子,司马师为太尉司马懿之子,自然是斥责了事,然后继续任用。比较惨的像没什么背景的李胜却被实打实的禁锢了数年。
不过现在不是魏明帝时期了,曹爽掌权成为了朝廷首辅,原来被黜落的这帮难兄难弟当然不能继续赋闲在家。而且大家思想政治观念类似,又是同辈,自然要拉拢过来,帮助自己对抗司马懿。因为“浮华案”而被曹叡打压的名士们终于可以翻身了。于是在正始年间,这帮人都得以官复原职,而且被尽数提拔。夏侯玄升为中护军,诸葛诞升为司空,何晏升为吏部尚书,邓飏升为侍中尚书等等。
就这样曹爽在正始年间终于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集团,可以与司马懿开始对抗。而这帮身居高位的正始名士在政治斗争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宣扬着玄学思想,并且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士人参与其中,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学说——玄学终于诞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