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正始之音(1 / 2)

说晋 玩石书生 3169 字 2017-05-30

这帮年轻富有思想的名士费尽心思的研究玄学,一方面是为了在儒学没落之时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重建整个社会的秩序。一个混乱没有秩序的社会是不利于统治的,但是自东汉末年以来天下大乱,士人逐渐认识到完全依靠儒学的名教之制是无法重建社会秩序的,于是一部分有识之士吸收老庄道家的思想,提出了自然的观点。但儒学的名教观点毕竟维持了数百年,所以这帮名士研究的玄学重点就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即道家与儒家的关系。

经过这帮名士的努力终于使得玄学成为了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也得出了他们自己的结论:“名教本与自然。”而在这些富有思想,为玄学产生奠定基础的正始名士之中尤为杰出的有三人,分别为夏侯玄,何晏,王弼。其中夏侯玄是正始名士的精神领袖,何晏是为玄学贡献最大之人,王弼则是正始名士中最杰出的天才。三人合力主导谱写了一曲精彩的正始之音。

对这些玄学家的著作略作阅读后,我为这帮人的思想所叹服,但也为这些思想的玄妙而头大,的确不愧是玄之又玄的玄学。所以为减少各位阅读难度,这里就不做具体分析,仅以王弼一人为例略作说明。

夏侯玄因为是皇室宗亲,儒道并修,人望极高所以是早期的玄学领袖,何晏用老庄的思想注解了论语,从而形成外儒内道的玄学基础,称得上是玄学的开宗祖师。但要论正始年间玄学成就最高,才能最出众的人当属王弼。

王弼,字辅嗣,公元226年生于山阳高平。祖父王凯,父亲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叔祖父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幼时饱读儒学经典,在十几岁时,随着何晏,夏侯玄等人的倡导,三玄之学逐渐成为京城年轻名士的主流思潮。这些年轻人以谈玄为风尚。王弼作为十几岁年轻气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自然也被这股思潮影响,开始研究老庄之学,并且逐渐成为后起之秀。

在我们周围总有极个别的几个人,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思维,才能。当我们在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到了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对于这种人我们一般称之为天才。这两个字用在王弼身上十分恰当。虽然他只是十几岁的少年,但对玄理的理解和辩论口才在当时无人能及,甚至他可以做到谈玄自为客主数番。

这句话可能不好理解。所谓谈玄是在清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魏晋时的清谈准确的说算是一种谈说辩论,与前文的清议类似,东汉末年的清议着重品评人物,到了魏晋发展成清谈,这也是士林江湖主要的比武手段。

具体方式完全类似于今天的辩论,包含立论,驳论,自由辩论各个环节。但比今日的辩论更加困难,因为清谈不是到总结发言就可以结束,直到一方将另一方彻底辩倒或是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如果到最后依然各执一词,这时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这叫“一番”,接下来可能有“二番”、“三番”等等,直到得出结论为止。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诸葛亮舌辩群儒,准确的说也算是清谈一类。

这种没有地位,等级差异的自由辩论类似与今天的学术辩论。自由民主的学术辩论风气极大的促进了魏晋士人的思想解放。不过清谈的题目不是漫无边际,一般涉及的除了名教与自然这样的哲理命题还有其他更有趣的题目。比如:宇宙是怎样生成的,应该怎样度过一生才有意义,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语言能否清楚地表达含义,怎样才能延年益寿等等。这些现代人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不得不为古人天马行空的思想感叹,看到这大家应该不会再认为古人都是刻板守旧,循规蹈矩的落后人类了吧,最起码在魏晋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士人都是富有朝气,有思想的可爱的人。

如果感兴趣的同学能够再深入的读几本玄学著作,儒学著作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你可能惊喜的发现你的所作所为,你的思考方式完全可以在这些书中找到根据。这就是历史文化。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不足百年的时光,但是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给予的荣耀与积淀。我们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无论我们之后的生命中经历了什么,永远无法抹除她给予我们的印记。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力量,就是这种力量支撑着我们的民族度过一段又一段艰难的岁月。我们马上就能在后文真正体会到这种力量强大的生命力。

再说回王弼的恐怖之处,他不仅是这群富有思想的士人中领袖群伦的人物,而且在清谈场上,他可以做到一会儿正方辩手,一会反方辩手,自问自答,无人能敌。类似于周伯通的双手左右互搏之术,望眼江湖无人匹敌,寂寞高手能做的只有挑战自我。无论辩论几次,都无人能与之匹敌。这就是王弼,他的思想深度已经远超常人,这才能做到这种恐怖的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座所不及。而此时,他还只是个不满二十的年轻人。

就这样王弼凭借着无以伦比的思想与口才不仅征服了大批的年轻名士,诸如钟会,裴秀等等,而且折服了前辈大师。玄学开宗祖师,吏部尚书何晏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