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始元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曹爽以正始名士为核心,终于培养出了自己的政治集团。魏晋时期决定了未来百年历史走向最精彩也最诡诈的政治斗争开始了。整个曹魏江湖主动或是被迫了分化成两大阵营,开始了明枪暗箭的斗争。
不要小瞧曹爽身边这帮钻研学问的玄学家,虽然他们背着浮华之士,清谈玄学的名号,但是绝不是只会皓首穷经的书呆子,也不是只会夸夸其谈,浮华无实的空谈之士。而是一群有着明确政治目标与手段的政客。
司马懿一方的主力大部分都是建安时期的老臣,各个江湖门派的元老,关中军队的将领。更是一群混迹江湖数十年的老油条。曹爽与司马懿两人的夺权斗争终于发展成了波及新旧两派政治势力的党争。
这些玄学家兼政客以无为自然的玄学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曹爽首辅周围,在刚上任后便全身心的投身于曹魏政坛,而且做了胆大包天的行为—改革。改革这件事对中国古代政治家而言堪称最危险的事情。前有商鞅变法车裂而死,晁错改制招致腰斩,后有王安石改革郁郁而终。中国古代但凡倡议改革的政治家都没有太好的下场。
虽然如此,依然有着一代又一代有理想的政治家前赴后继的投身于改革之中,虽然他们明知如此风险极大,但还是飞蛾扑火一般想着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自己的国家尽自己本分。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很幼稚,他们的改革可能不切实际,但站在历史的角度他们却是一群居安思危,有理想有抱负,值得敬佩的人。
这群玄学家在正始年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正始改制”。由于历史资料缺失,现在只能从夏侯玄答复次辅司马懿的《时事议》中略窥一二。
江湖争斗先下手为强,这群与江湖元老过招的玄学高手首先出招,第一式就直指用人制度—九品中正制。作为曹丕称帝后推行的用人制度,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朝廷在反思了汉朝察举选拔制的基础上,提出的选举之法。为了应对汉朝完全依靠名声选官导致选举大权落于地方而且出现许多沽名钓誉的虚伪之士。曹丕在地方设立中正,强化了政府考评名声的权力。但是这项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与变数,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中正权力过大,可以直接任免官员,这与地方长官,中央权力三方产生冲突。而且由于清议风尚在地方对中正的影响,导致曹魏时期的选举制度错综混乱。
针对这种混乱的选举制度,玄学高手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将中正与地方官员的权力区分,中正负责考评德行,不得加入任用意向,地方官员负责考评为官才能,但没有任免之权。所有官员的任免权都归中央,也就是吏部掌管。如此一来三方权责分明。也可以避免用人德才不一,名实不符的现象。这已经是不触动太多的传统儒学制度基础上,玄学家们能够想到改革混乱的选拨制度,提升皇权的唯一方式。
玄学高手使出的第一式除了提高皇室权威还有更深层次的用心,虽然玄学名士有了与司马懿集团过招的能力,但相比之下依然处于劣势。身为江湖高手的玄学名士明白这不是一招定乾坤的剑术厮杀而是一场要持续许久的太极推挡,起手式要为之后的决战打好基础。所以第一招的目的是为了攻敌三寸,蚕食司马懿集团的根基。
而玄学高手使出的第二式撤郡也是同样的目的。从汉朝开始国家行政区一直是中央-州-郡-县四级,但到了汉末郡一级的权力功能不断弱化,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意义,而且四级体系导致官员冗杂,权责不清,增加政府管理难度和百姓负担。为解决这个问题,玄学高手提出撤去郡守一级,合并为州县。从而使政务直达地方,减轻百姓负担。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扁平化的政府机构有利于社会管理。
这两式使出真正的打击到了司马懿集团的政治基础。司马懿集团大多都是地方豪门士族,或是儒学世家。正是依靠地方清议和中正选举之权逐渐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将选举权归于中央也就是归于了吏部,而吏部尚书正是玄学大师,曹爽亲信何晏。这招不可谓不狠辣。而且“郡”正是名士儒学士族认同的基础。比如颍川荀氏,东海王氏,河内司马氏都是以郡命名的望族。撤郡对于这些老牌世家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正始改制的第三项内容则是简化服饰礼节,自魏明帝曹叡开始,曹睿性喜奢华,广筑宫殿,上行下效,整个朝廷形成了铺张奢侈的风气。而且他们打着“振兴儒学,并崇礼教”的旗号,逐渐衍变成讲究外在,装模作样的礼法之士。这正是崇尚自然的玄学名士反对的社会风尚。所以他们提出了简化服饰礼仪的制度改革。这也是曹爽集团向司马懿集团投出的一把利器,直指老牌世家立身的儒家礼学。如果整个社会开始崇尚朴素,以繁复礼学立身的儒家便会无人问津。而这些老牌世家自然会逐渐衰落。
玄学高手使出的“正始改制”这套武功的三式绵里藏针,招招致命,在整个曹魏江湖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司马懿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曹爽集团看似在这场夺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