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从此江湖任我行(1 / 3)

说晋 玩石书生 4486 字 2017-05-30

洛水河畔,司马懿冷漠地俯视着灰头土脸蹒跚走进城中的曹爽兄弟几人,松了一口气。曹爽终于按自己的计划束手就擒,进了城。

进城后的曹爽兄弟几人就被安置到了宅邸中,四周各有角楼,监视着曹爽一举一动,实际上如同监禁无异。曹爽想当富家翁的愿望破灭了,这时他才发觉能不能保住性命尚且难说。他不禁想起了老臣桓范,明白之前的劝谏并非虚言,现在已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过听说回城后桓范就官复原职,现在正在家中等着朝廷的任命,只有自己沦落到了这步境地。

每日的提心吊胆消磨着曹爽的耐心,左思右想之下曹爽使了一计来打探司马懿的想法。他命人告诉司马懿自己的粮食不足,希望能够得到些粮食。没过多久曹爽就收到了司马懿命人送来的几担粮食还有肉。看着眼前堆在庭院中的粮食,曹爽几人放下心来,既然司马懿能够送来粮食不让他们挨饿,就证明司马懿没有杀他们的心思,相信不久之后自己就能出去,富家翁的日子指日可待。

这是曹爽的逻辑,可惜司马懿并不是这么想的,饿死你们并不是我的本意,必须正大光明的在朝廷上处决你们,将你们一网打尽,永绝后患才对。此时的朝堂之上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司马懿力主将曹爽一党尽数诛杀,但原本支持帮助自己夺权的曹魏老臣们却反对这个提议。

这帮江湖元老虽然帮着司马懿夺了曹爽的权,但他们的本意也仅仅是不希望曹爽更改旧制,影响自身的利益而已,绝不是支持司马懿篡权,夺取曹魏的江山。司马懿的铁杆,夺权行动中的坚定盟友蒋济劝说道:“不可杀了曹爽,曹真功勋卓著,怎么能这么对待他的后嗣?”这也是大部分曹魏老臣的意愿,罢了曹爽的权力,但不可杀掉曹魏宗室。可见蒋济之前给曹爽的书信并非虚言。

朝堂之上,司马懿认真听取了这帮曹魏老臣的进言,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尊重这帮帮助自己夺权的老臣们。但是最终的朝议的结论是曹爽一党为非作歹,意图谋反,诛其三族。

直到此时司马懿终于露出真实的自我,虽然你们帮我夺了曹爽的权力,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制约我,为何还要听你们的建议呢。整个江湖应该是我说了算才是。司马懿不愧是江湖中的绝顶高手,不仅将曹爽玩弄于鼓掌之中,同时将这帮曹魏的老臣们骗的团团转。利用种种手段,实现了自己江湖第一的愿望。

而对曹爽一党,司马懿终于举起了手中的屠刀,曹爽兄弟包括何晏,丁谧,毕轨这帮正始名士以谋反罪名尽数被诛,并灭三族。后人称天下名士为之减半,可见司马懿诛杀连坐人数之广。而曹爽死党桓范,在家苦苦等待朝廷的任命,等来的却是铁链枷锁,罪名是诬人谋反,罪同谋反。与曹爽等人一道受诛。

为何原本能官复原职的桓范也落到了这步呢?这都是拜桓范出城时遇到的司藩所赐。被桓范呵斥一通的司藩心有不平,“虽然你之前提拔过我,但也不能如此蔑视于我。”于是司藩向司马懿举报道:“桓范大人除了矫诏,还声称司马懿大人造反,所以要出城。”自古小人最难防。

听到这的司马懿皱起了眉头,虽然自己的举动形同造反,但也不是你桓范能够议论妄言的,桓范的命运自然可想而知。司马懿的种种行为都验证着后世唐太宗的评价,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我司马懿看上的只有江湖第一的位置,任何人敢阻挡我都将是我的敌人。望眼整个江湖已经没有任何人能于我匹敌。曹爽一党已经诛杀,剩余的曹魏宗室也都被我迁到一处,监禁起来。死脑筋的曹魏老臣们,帮助我最大的蒋济已经郁郁而终,剩下的老臣也仅仅是担任司空这类闲职。从此江湖任我行!”

江湖之中再无敌手,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了,所以高平陵事变三个月后,曹魏改年嘉平,寓意天下太平。但这是自欺欺人罢了。

司马懿掌握了禁军,控制了京城,遥控着关中,曹魏江湖除了皇帝依然姓曹,国号依然是大魏,其他的大权都归司马懿一人。于是司马懿的封地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天子特许奏事不名,朝会不拜,甚至亲临司马懿府邸问政。此时他已经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了,真正的疾病缠身,卧床不起。依然把持牢牢地攥着手中的权力。

但在司马懿病入膏肓的虚弱身体之下是一颗依然七窍玲珑的心,整个江湖的风吹草动都在他的大脑中不停地计算着。终于,他将自己再次睁开自己迷蒙的双眼,将视线投向了淮南。

虽然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成为当之无愧的江湖第一人,但依然有势力无法触及的地方。整个曹魏的军事力量虽然名义上都归司马懿统治,但真正在他手中的只有中军和外军的关中军。曹魏为了应对蜀吴,外军的主要的军力都集中在关中,襄阳,寿春三地。设征西将军统领关,陇以应对蜀汉;征东将军占据淮南,征南将军统领襄阳应对孙吴。关中是司马懿的根据地,虽然曹爽当政时,将夏侯玄任命为征西将军,并且派遣夏侯霸协助。但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便一纸诏书召回了夏侯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