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江湖代有才人出(1 / 2)

说晋 玩石书生 3407 字 2017-05-30

随着司马懿的去世,整个江湖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年轻的士林高手逐渐登上最高政治舞台。

虽然曹魏江湖的盟主依然姓曹,但司马懿长子司马师自觉地替盟主大人做主,统治着整个江湖。嘉平四年,司马师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掌控军政大权。曹芳这个皇帝当的很是郁闷。古往今来八岁登基为帝的屈指可数,听上去很是厉害。但登基后就被首辅曹爽掌权,自己形同傀儡,更过分的是曹爽不仅行使皇帝权力还想当皇帝的亲爹。隔三差五从宫中带几个先皇的妃嫔出来作陪。好不容易等到自己长大了,准备当家做主的时候,曹爽被解决了,大权跑到司马懿手中。虽然司马懿不会动先皇的妃子,但这个老家伙直接将自己所有的亲戚都关押监视起来,搞得自己逢年过节都没人探望,真正成了孤家寡人。终于又熬死了司马懿,心想这回能安心当皇帝了吧?谁想到又跑出个司马师,看来司马家是准备替自己做一辈子主了。不要郁闷曹芳,相比于之后发生的事情,现在的这些真的都不算什么。

曹芳很郁闷,司马师同样很郁闷。虽然自己凭借着亲信党羽造势当上了大将军,虽然自己也是与夏侯玄,何晏齐名的风流倜傥的名士。但丝毫没有父亲当政时江湖任我行的感觉。这也难怪,司马懿虽然篡权但好歹是三朝元老,先帝指定的顾命大臣,而且能力手段超群,所以江湖众人即使心有不服但也无话可说。

不过你司马师是什么身份?江湖中这么多元老,这么多名士为什么要轮到你一个小小的官二代做主?

司马师对这些心知肚明,所以刚上任后老老实实一切遵循旧制,不敢变动分毫,我什么都不干总行了吧?可惜依然在明里暗中有人反对。这时司马师想到了一个曹爽用过的方法。征讨别国。只要能够打赢一次战争,挟胜战威势,就不会有人敢说三道四。

不过毕竟曹爽失败的例子刚过去没多久,所以对于成名之战司马师十分谨慎准备了许多。

经过与朝臣仔细商议后决定拿孙吴开刀。吴国皇帝孙权刚刚病逝,国内政局不稳,正是趁火打劫的好时机。正巧孙吴又在边境重新修筑东兴大堤,而且设立了两个据点。这不是挑衅行为么?苦于找不到借口的司马师出手了。

于是没有向孙吴抗议,也没有表示密切关注的文书,司马师直接派出三路大军合计十五万人进攻吴国。

吴国也不是好相与的,此时的吴国第一高手诸葛恪也是年轻一代。孙权去世后,大将军诸葛恪以迅雷之势清理了所有反对者,掌握了吴国大权,两个江湖中新生代高手的对决开始了。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还有马上出场的魏国大将诸葛诞都属于琅琊诸葛氏一派。这三兄弟分投三国,狡兔三窟,时人称为蜀得一龙,吴得一虎,魏得一狗。当然此处的狗绝非贬义,只是指才能稍次而已。虽然时局动荡但无论谁取得最终胜利,如此一来都能保证子嗣长存。不愧以智慧见长的诸葛氏。但事实往往出人意料,谁想到笑到最后的竟然是异军突起的晋国,这也就导致诸葛氏在之后的历史中彻底湮灭。当然这是后话。

现在两位高手都先打起精神准备接下来的大战吧,两人身为同代人,抱着同样的目的,派出近二十万人上了安徽东兴这片战场厮杀。东兴大堤建于孙权时期,后来荒废许久。诸葛恪之所以再次开始修建也是发现魏国军队调动频繁,重新建造大堤以防备进攻。诸葛恪亲自督建完之后就回建业都城,只在大堤两端修建了两城,各留下一千人守卫。

而司马师派来直接攻打大堤的兵力是多少呢?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率领七万大军正面攻打。征南大将军王昶率领四万人攻打南郡,征南将军毌丘俭率四万人攻打武昌阻止上游吴军。

不过当胡遵,诸葛诞率领的七万大军赶到东兴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多么难啃的骨头。虽然守卫大堤的只有两座刚修好的小城,两千人马,但诸葛诞不愧吴国第一高手之称。选择筑城位置的眼光毒辣之极。这两座城正好建在两山绝壁之间的险峻之处。完全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孙子兵法有云:十则攻之,五则围之。但是对于这种山城而言,二十倍的人马攻打也并非易事。原因很简单,山路太窄了,几十万大军能铺展到最前线进攻的也只是有限的人马。这也是为什么能有万人敌的武林高手的原因。再多的人与之对战,直接接触的也只有四五个人。只要武林高手气力精力都足够多,是逃是战小事一桩。

所以胡遵与诸葛诞只剩下围城一条路可以走。于是魏军的前线兵马一窝蜂地聚集在了这条刚刚修建好的大堤上,死死的围住了两端的小城。必须要拿下这两座城,这样才能占据山岭的有利地形,防备接下来吴军的反扑。魏军依然向着这块难啃的骨头狠狠的咬了下去。但一时半刻难以攻克。

这就为诸葛恪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诸葛诞明白的事情,身为侄子的诸葛恪自然也明白,天下没有不破的城池。所以收到魏军进攻的消息后,诸葛恪迅速集结了四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