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淮南二叛(1 / 2)

说晋 玩石书生 3525 字 2017-05-30

曹芳就这样落寞的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但江湖还是那个林立的江湖,朝廷还是那个喧嚣的朝廷。前任盟主已经被废,总要选个新的盟主出来,继续领导我们才是。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司马大将军一直对盟主之位垂涎三尺,不过拜儒家名教思想所赐,司马师现在还没有准备好背上废帝篡位的千古恶名。于是新任盟主只得继续从曹氏宗亲中选择。朝廷为了盟主之选吵得不可开交。

司马师提出立彭城王曹据为帝。这个曹据乃是曹操之子,称象神童曹冲的亲弟弟。又是一个前任盟主曹芳爷爷辈人物。不知为什么,这些曹魏的宗亲一个个都过得很惨。顶着王爵的名号,实际上只能老老实实的当自己的土财主。而且时不时被权臣拎出一两个当做幌子。关于司马师为什么属意曹据,我想暗自揣测,可能是曹据年岁大,当不了几年皇帝,到时司马师就能顺理成章的篡位,要是再选个年轻的宗室子弟,不发生意外的话司马师一定熬不过,可事实证明发生意外,司马师也熬不过。

可惜,这个想法被盟友郭太后坚定地驳回了。虽然郭太后与司马氏一直是合作关系,但这个女人没有支持司马师改朝换代的想法,只想维持自己权势不倒罢了。听到这个消息的郭太后头都大了:“曹据是先帝曹叡的叔叔,自己是皇室的太后,相当于母后。司马师这是把我们曹家当什么了?这以后要是见了皇帝,曹据叫我太后,我叫曹据叔叔,这不有违人伦么?”

郭太后坚决反对司马师的这个提议,一番较量之后最终还是这个后宫的女人占了上风,朝廷决定立曹丕之孙,高贵乡公曹髦,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年轻人为帝,改年号正元。

在司马师看来这也是可以接受的选择,毕竟是个年轻人,易于控制,以后的机会还多的是,可惜司马师对这个小小的少年判断错了,这是一个外表文雅,但极有血性的少年,他用近乎自杀式的行动,证明了魏武帝曹操的血性始终流淌在曹氏子孙的血脉中。不过司马师最错误的判断不是这个少年,而是自己的命运。

正元二年(255),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率兵六万,讨伐司马氏。虽然曹氏宗亲已经没有力量再反抗司马师的统治,但淮南地区始终是司马氏的薄弱之处,淮南诸多大将依然忠于曹氏。这次起兵的毌丘俭也是个能征善战的大将,在之前司马懿征辽东,东兴之战,新城守卫战中都曾有他的身影。虽然毌丘俭自始至终一直听从这司马氏的调遣,但这是一个标准的武将,没心思争权夺利,只知听命朝廷,武将的忠义始终未曾忘记。当收到皇帝曹芳被废,好友夏侯玄,李丰被杀的消息后,抱着忠于曹氏的心思。毌丘俭毅然起兵了。

起兵总要有名头,这次淮南用的名号是郭太后密诏讨伐司马师,两人率军六万度过淮水,到达河南项县,气势汹汹的进逼洛阳。

司马师再次面临与父亲司马懿相同的情况,淮南大将叛乱,兵锋已到洛阳,更巧合的是,此时的司马师也疾病缠身,刚刚割掉眼部长的肉瘤,正在静心养伤。毕竟不是司马懿,眼光不足。不仅没有成功预防叛乱,而且司马师准备派遣司马氏元老,太尉司马孚带兵征讨,自己坐镇洛阳。

这的确是可行之策,但被老臣傅嘏极力阻止。这是一个被司马懿相中提携的文臣,与那个时代大多数的文臣一样,他更像一个谋士,而且是算无遗策的谋士,在司马懿死后,司马氏最厉害的谋士就是这个文弱的老臣,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都是靠着他的智慧,在关键时刻屡次挽救了司马氏的危机。

傅嘏对局势的把握远超司马师,他坚定的劝阻司马师,厉声说道:“淮南将士善战,而且毌丘俭率军远征,兵锋难当,一旦战事有变,你坐镇洛阳有什么意义,之后大事可就难成了!”司马师这才恍然大悟,这不同于东兴之战,自己还有输的资本,一旦抵挡不住毌丘俭的兵锋,自己兵力损失严重,万一再有人居心叵测,洛阳将成为自己万劫不复的死地。

于是司马师从病床上一跃而起,眼疾算什么,必须要自己亲征,确保作战万无一失,接着司马师命王基,诸葛诞,胡遵三路大军齐发,自己率领十万中军迎战毌丘俭。

毌丘俭的总兵力不过五六万人,而且是倾巢而出,老家寿春只有几个老弱病残而已。这是一个善战的武将不假,但这也是一个忠勇的有些天真的人。他以为只要自己起兵,一呼百应,曹氏忠臣一定会响应自己,但是此时的江湖早已没有像他这样的忠勇之臣。被他寄予厚望的淮北诸将没有跟随自己起兵,而是投降司马师,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杀掉了自己派去的使臣,兖州刺史邓艾同样无视自己的邀请,整个淮南只有自己孤军奋战。不过没关系,毌丘俭还有一大助力,为了除掉司马师,他将自己的亲子送到东吴为人质,请求东吴出兵,与自己一道讨伐权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哪怕引狼入室,我也不能让你司马师夺走大魏的基业。”

可惜,东吴不可能忠于曹氏,收到毌丘俭叛乱消息后,权臣孙峻大喜,他不仅没有像毌丘俭想的那样出兵协助,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