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终于也到了江湖任我行的境界。但与父亲司马懿实现的方式完全不同,司马懿纯粹靠声望与功绩使整个江湖噤若寒蝉,而司马昭则是终于除掉了所有敌人,整个江湖除了盟友只有路人,再也没人能威胁他的地位了。
于是曹髦很有眼色的再次提高司马昭的待遇,这次曹髦是真的下了血本,以七百里的封国册封司马昭为晋公,同时加九锡,进位相国。实际上就是封司马昭为晋王。但是依然被司马昭多次推辞,最终改为增加司马昭万户食邑,司马昭这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所谓虚伪阴沉莫过于司马昭。
又过了两年,曹髦再次提出册封司马昭为晋王,但再次被司马昭推辞掉。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司马昭不差这几百里的封地,整个江湖都是我的,谁还需要这个晋王封号?他看上的只有曹髦座下的皇位。如此嚣张跋扈,视天子如草芥。此时曹髦虽然只是二十岁的年轻人,但整日忧虑被废受辱,形同虚设,精神压力极大。终于说出了最著名的这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这样司马昭被牢牢地钉上凶狠权臣的标记。
再也按捺不住的曹髦爆发了,甘露五年五月初七的夜晚,曹髦召见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向他们三人愤慨的表达了对司马昭的不满,自己准备派遣手下侍卫总管召集仅有的数百人马,讨伐司马昭。
曹髦召集的这三个人很有意思,王沈曾是曹爽的属官,王经是寒门出身。这三个人官职听上去很厉害,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侍从而已。所以皇帝自然而然认为三人值得信任。
听到皇帝如此莽撞冲动的决定,王沈,王业默不作声。王经直言劝谏,再三制止。可此时的皇帝满脑子都是司马昭嚣张跋扈的身影,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听不进亲信的劝谏,心意已决。扔给他们已经写好的诏书,回后宫向太后禀报完自己的想法就去集结手下了。
留在前殿的三个人面面相觑,毕竟是宦海沉浮已久的老臣,皇帝的这个举动与自杀无异。但现在最关键的不是皇帝,而是自己的性命。此事司马昭之后追查下来,万一发现皇帝先召见了自己,然后起兵讨伐大将军。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绝对会被视为司马昭的敌人,下场堪忧。
王沈,王业想到这浑身一颤,汗如雨下,打算赶紧向司马昭报告皇帝行动,这样才能洗脱自己的嫌疑。只有这个反对皇帝讨贼的王经,将对皇帝的忠诚保持到了最后。
准备妥当的小皇帝曹髦登上战车,率领着集结的士卒,其实不过是几百个宫中的侍卫奴仆,仅剩的忠于曹氏的老人罢了。一行人就这样杀向司马昭的大将军府。
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呢?魏武帝残留的血性还是年轻人的冲动鲁莽呢?我不知道,但是曹髦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一个皇帝最后的尊严。
皇帝一行人刚出宫门就遇到了司马昭弟弟司马伷,时任宫中禁军之一。虽然不知道皇帝要去做什么,但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者不善,司马伷准备率兵阻拦。但皇帝拼起命来的确不可小瞧。
毕竟占着江湖盟主的名号,被皇帝左右之人一番呵斥,司马伷的人只敢灰溜溜退回两旁,给皇帝让出一条路来。这时关键人物贾充出马了。
身为司马昭真正的亲信,贾充将在这场司马氏的危机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早已在司马昭府中得到皇帝起兵的消息,宫中这点人马不放在他的眼中。毕竟自己身为中护军,手下人马都是久经沙场的禁军。
见到皇帝人马的贾充二话不说,指挥禁军冲杀过去。毕竟是职业军人,在他们眼中只有服从命令,但服从的是大将军司马昭的命令,皇帝算什么?
双方在皇宫之外展开了惨烈厮杀,明显皇帝一方处于劣势。就在这时,皇帝陛下曹髦亲自提剑上马了。虽然曹髦顶着江湖盟主的名头,但武功其实一般。即使如此,贾充率领的禁军也只得后退。毕竟不听王命是一回事,与皇帝动刀是另一回事。司马昭尚且不敢弑君篡位,更何况底下的大头兵。不说杀了皇帝,即使将皇帝碰伤一点,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世人而言,也是大罪过。
眼看手下人马反而退败,贾充大声疾呼道:“”司马大人豢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这个日子!今天的事没有别的办法了。”贾充这话很有水平。在名教思想忠孝节义四类标准之中,唯一能和忠君抗衡的只有恩义,情义。当忠孝难两全之时,名教的第一选择是忠君为上。但遇到忠义难两全时,却很难抉择。守忠者忘恩负义,守义者背叛不忠。如何选择却是见仁见智。没有别的办法了,那唯一的办法又是什么呢?自然不言而喻。
听到这话的禁军再看眼前的皇帝就没有刚才的威势了,不过是国君而已,为了报答恩义,杀掉你又如何,战国那些刺客不都是报恩弑君的么?在这帮人中,还有一个奇人,太子舍人成济。
这是一个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人,听完贾充的话后不知是报恩心切还是头脑发热,直直的冲到皇帝车架前,手起戈落,将还没反应过来的曹髦直接刺死在了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