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二年,继任大将军司马昭终于做好了所有篡位的准备,就差最后一步称帝了。但最后这步怎么走却是最关键的。
司马昭一定恨死了董仲舒一手改造的儒家名教礼制,定下三纲五常,正名定分。这几百年来的传统一直是忠君第一。篡位自立向来被视为大逆不道,要遭人唾骂。更何况对于司马氏这样自诩儒家正统传世的大族。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就是将名声看的比性命还要重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要想给家族留个好名声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要想毁掉一个家族的名声,出一两个败家子就够了。
而司马氏要做的是什么呢?堂而皇之被世人认为大逆不道的事情。总要想个办法遮遮羞才是,做不成真君子,那就做个伪君子好了,反正不能让家族背上小人的名号。
同样要感谢曹氏皇族,给自己指出一条明路,禅让,这个三皇五帝时被人称道,如今却只是一个玩笑。但总能扯个理由还是道貌岸然的好理由,就这么办了。
准备逼曹髦禅让的司马昭先虚心地向群臣征求意见。果然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洛阳贤人都支持曹髦禅让于自己。
但洛阳这帮大臣的意见却做不得数,真正代表整个江湖的除了自己只有四个人,这四个人的意见才能决定整个江湖的走向。这四个人不属于各大门派,但掌握着决定性的力量—军权。这四个人就是中军的四征将军,除了之前提到是征东,征南,征西将军还有一个防御鲜卑的征北将军。
司马昭特地派遣官员,询问他们对自己禅让登基的看法,在西,南,北三大将军都得到了效忠,唯独在淮南寿春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这得到了不同的答复。
不得不说寿春真的是司马氏的灾星。每一个驻守寿春的大将最终都成了司马氏的死敌,王淩如此,毌丘俭如此,诸葛诞自然如此。
正巧派去淮南的正是提出询问四征将军意见的司马昭死党贾充。这是贾充第一次在本书中正式出场。实际上,他在三国后期多次出现,但从此时开始,我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见到这位千古骂名的奸臣身影。
不过此时的贾充还是一个颇具智谋的能臣。赶到寿春后,他向诸葛诞旁敲侧击道对曹氏禅让的看法。
虽然诸葛诞一次又一次帮助司马师向着自己同僚,战友痛下杀手,拒绝了毌丘俭一同起兵的邀请,但他并不是司马氏的盟友。诸葛诞虽然一直老老实实的听从司马师的命令,但看过前文的应该有印象诸葛诞乃是“八达”之一。正牌的浮华名士之一,与夏侯玄,邓飏是知己好友。这就是整个曹魏江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没有被司马师划为曹氏死党,没有随毌丘俭捍卫皇室,但又与司马氏的敌人有着种种密切联系。他就在忠于国家与洁身自保间犹豫摇摆。这就是江湖中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此言不假。
不过一直忍耐的诸葛诞听到贾充的一番话后却大怒道:贾充,你还是贾逵的儿子么?贾逵身为大魏忠臣,你怎么能把国家拱手送给他人!洛阳如果有难,我绝不会袖手旁观!
始终与自己作斗争的诸葛诞终于想明白了,当他在贾充口中得到司马昭要曹髦禅位时,终于看清了司马氏的本心,我诸葛诞不会追随你造反的,我效忠的永远只有曹氏天子。
贾充灰溜溜地回到了洛阳,向司马昭汇报了这个坏消息。兴致勃勃的准备禅让大典的司马昭只得停下脚步,再次审视那片让自己父兄都因此葬身的灾难之地。他明白必须要处理好淮南这片地方,如果诸葛诞也叛乱,自己即使登上帝位,也要面对一个混乱的江湖。
那么该如何应对不听话的诸葛诞呢?这明显不是可以随意安插罪名的人,王淩死后,诸葛诞几乎称得上淮南硕果仅存的大将,而且深得民心。
所以司马昭上表朝廷封诸葛诞为司空,进京任职。离开自己老巢的老虎,要杀要剐就任自己摆布了。其实司马昭此举的最初目的是尽量降低诸葛诞造反的可能性,你来朝中当大官,我做我的皇帝,咱俩井水不犯河水。
可惜这条计策被太多人用过,更常见的套路是入朝以后发一声喊,两下刀斧手齐出,将之剁为烂泥。
所以收到诏书后,诸葛诞害怕无奈之下终于还是叛乱了。这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这也是一个怯懦的人,虽然他有着对曹氏的忠诚但一直苟且在司马氏帐下,本以为能一直这样混下去,可惜江湖规矩却是我不犯人,总有人犯我。
起兵的诸葛诞召集淮南大军,囤积粮食,杀掉不听话的扬州刺史,占据淮南。到此为止,并没有任何出兵北伐,匡扶曹氏的行动。这个威风八面的大将军,依然一个软弱的人。
司马昭收到消息后,像他的父兄那样再次召集军队,准备征讨叛逆。当初王淩反了,司马懿带着诸葛诞,毌丘俭来了;毌丘俭反了,司马师带着诸葛诞来了;现在诸葛诞反了,又能派谁呢?淮南已经没有可用的将领了,司马昭征发北方大军及关中亲信部队共计五十万,狠狠地向淮南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