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危机的一年(1 / 2)

说晋 玩石书生 3098 字 2017-05-30

魏大将军司马师终于还是死了,死在了许昌平叛大军的营寨之中。原本胜利在望的篡位大业就这样中道崩殂了。

这是一个可怜的人,司马懿去世后才开始掌握朝廷大权,掌权仅仅四年。而且四年之间没有过一天安生日子,每天都是以救火队长的身份东奔西跑,与东吴斗,与名士斗,与曹氏朝臣斗,与淮南大将斗。最终一系列斗争结束,胜利在望之时却意外身亡。但就在这短暂的四年里,司马氏的篡位大业才真正有条不紊的开展下来。

正元二年春,某个无从知晓的时间,魏大将军,西晋王朝的奠基人,短命的司马师病逝了,后追为景皇帝,史称晋世宗。

司马师就这样被命运开玩笑般地带走了,扔下了心爱的篡位大业,给司马氏留下了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摊子。这不是指司马氏的的门派不够强大,而是说,大哥您就这么痛快的走了,走之前倒是留个指示啊!到底该谁来继承您篡位大业呢?总得给我们留个后任领导才是,有多少强大势力都因为继承人之争最终分崩离析,难道要司马氏也重蹈覆辙么?

很快,整个江湖都会被司马师的死亡搅动的波涛汹涌。现在又回到了最关键的问题,应该由谁来当司马氏的继任掌门人?

下面让我们来数数司马氏继任掌门的候选人。

很抱歉排在第一的不是司马昭,虽然最终司马昭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但无论按照什么规则来算,司马氏大业的第一继承人应该是不满十岁的司马攸。

司马攸小同学虽然仅仅是个小屁孩,但人生经历已经非同一般。他是司马昭的次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同胞兄弟,但此时身为弟弟的他地位却远远高于自己的兄长。因为司马师无后,他已经过继给了大伯司马师。所以在下一代的继承人中,司马攸有当之无愧的第一继承权。

更重要的是,司马攸的这次过继是司马懿亲自主持的。隔代人更受长辈疼爱,这话的确不假,但祖父司马懿最疼爱的不是大十二岁的长孙司马炎,而是次孙司马攸。一家之中的幼子更容易得到整个家庭尤其是族长的宠爱。司马懿族长属意的继承人也是这个幼孙,所以才会为了这个小家伙之后能顺利继位举行这次过继。司马懿对这个幼孙的疼爱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在征讨王凌之时都带着这个小家伙。此时他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幼童。当我们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司马攸小同学已经上过战场了,而且凭战功封为长乐亭侯,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三岁婴孩大部分时间都在司马懿的官船上睡觉。

司马攸稍大一些后,他被封为另一个有特殊意义的侯爵,舞阳候。这是司马懿曾经的侯爵封号,也是司马师曾经的封号,而现在这个封号属于司马攸。所以按道理此时的第一继承人应该是司马攸。

到了第二继承人,抱歉依然不只是司马昭。虽然司马昭留守京城,被赋予重要职责,但在整个司马氏家族之中比他拥有更高权力,更大声望的人依然存在。比如司马懿的弟弟太尉司马孚。这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无论在高平陵政变还是后继的屡次大战中都有这位元老的身影。论资历他是江湖元老,三朝老臣。论战绩,他身为主帅主持了多场大战。所以司马孚似乎比司马昭更适合统领门派。当然如果司马孚掌权,篡位大业一定会受到影响,之后的庙号将会是一件让礼部官员很头疼的问题。

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第三继承人,也是最扑朔迷离的继承人。司马氏死党傅嘏。在司马师死后,江湖逐渐出现一股舆论,请求傅嘏统领江湖,而且在皇帝给前线大军是诏书中同样要求傅嘏率大军返还京城,司马昭率兵镇守许昌。

为何司马氏的死党竟然会被江湖推举为继承人呢?在这个舆论的背后其实是曹氏皇族的一次勇敢的反击。

随着司马师的死亡,曹氏皇族似乎看到了重掌大权的好机会。一旦司马氏后继无人,自然会分崩离析,树倒猢狲散,曹氏皇族,准确的说是曹髦自然会成为江湖独一无二的统治者。

所以才有了送达中军的诏书。至于为何选择傅嘏为继承人,除了傅嘏才能卓著,德高望重。同样因为他是司马氏死党。打败敌人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让敌人窝里斗,然后同归于尽。一旦傅嘏抵挡不住诱惑,接受这个诏书,虽然能掌握江湖大权,但必然会面临司马氏的反扑。司马氏苦心经营才使得一统江湖唾手可得。绝不会好心的为他人做嫁衣裳。如此一来同为一派的司马氏自然会产生裂痕,曹髦的机会就来了。

一切都要看傅嘏的了。万幸,傅嘏不愧为司马氏最重要,最聪明的谋士。竟然抵住了大权在握的诱惑,果断的将权力交到了司马昭的手中。

为何还是将权力交给了司马昭呢?不得不承认司马昭也是极其聪明的人。虽然司马师出征前赋予他留守京城,以防宵小作乱的重任,但是当他收到司马师病重的消息,明白自己必须赶往许昌,即使听不到大哥的最后遗言也要保证那时候守在大哥身边。不然某个心怀叵测之人搞出个长兄遗命,带兵回朝,自己听还是不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