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父子两代三人都在提防淮南叛乱,可淮南总是叛了又叛,也正是这数次叛乱彻底耗尽了淮南的兵力,假使淮南三叛能同时起兵,司马氏能否一统江湖可就难说了。
可惜没有如果,所以司马昭的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向淮南。那诸葛诞到底有什么资本起兵呢?根据诸葛诞据守淮南,联络吴国,我暗自揣测这位魏国大将准备着占据淮南后只要吴国援兵到来,抗住司马氏的进攻,自己就可以带着淮南土地投降吴国,依然做自己将军。
如此一个美味的馅饼砸在东吴的脑袋上,东吴自然不会再袖手旁观,不仅能名正言顺的攻打魏国,还有很大机会占领垂涎已久的淮南土地。于是东吴派遣数员大将率兵三万救援诸葛诞。事实证明在巨大利益诱惑之下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三万眼红的士卒锐不可当,大破沿线阻敌的魏将,成功杀入寿春城,与诸葛诞合兵一处。
但司马昭这次却是铁了心要拿下诸葛诞,为此这次出征名义上是御驾亲征,实际上是司马昭挟持着皇帝与太后出征。原来好歹是司马昭兄弟两人,一个出征,一个留守,但是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又没有其他真正能托付的亲信,无奈之下,司马昭只得带着两位领导出征,省的前线战事不定,后方再冒出几个奉诏讨贼的家伙。
司马昭的战略是合围寿春,将敌人彻底困死。虽然他的军事谋略不如司马懿,但毕竟家学渊源,攻城围困还是学的有模有样。而诸葛诞与东吴采取的策略则是固守寿春,同时外线攻打包围圈,从而内外开花。反正我寿春的粮食多,就看你五十万大军能围困我多久。交战双方各有想法,接下来只能看司马昭的矛与诸葛诞的盾谁更厉害了。
一晃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东吴再次派遣将军朱异率兵留下辎重,轻装简行直插敌军包围圈,试图撕开一个口子,可惜被魏军胡烈奇袭了辎重囤积点,又被石苞,州泰打的大败而回,既没有粮食,又输了一场,这群饥饿的士兵只得四散逃窜。
不过虽然魏军大败了东吴的起兵,但依然拿不下寿春,兵法上的十则攻之不是虚言,经过东吴兵力补充之后,司马昭根本不可能有十倍的兵力攻城,但围城似乎也是一句空话。诸葛诞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将领,这两年没干别的一直在囤积粮食。如果一直耗下去,不用说首先放弃的一定是五十万大军的司马昭。
万幸,司马昭还是学到父亲的几分本事,开始耍计谋。他派遣老弱士卒到淮北寻找食物,然后让前线士兵装出饥饿虚弱的模样,同时散播消息道吴国援兵很快就会到了。
如此一来放下心来的诸葛诞便放开了标准,士兵大吃大喝,粮食很快就变得短缺了。
但是如果诸葛诞能够一心坚守下去,没准司马昭真的会被拖垮,可惜寿春城内的将领约定好一般陆续弃城投降了。
首先投降的是诸葛诞的谋士蒋班和焦彝,他们不同意固守的策略,主张突围而出,可惜诸葛诞是个听不进不同意见的人。为此诸葛诞扬言杀掉这两人,害怕之下,两人偷偷出城投降了魏军。
第二批投降的是东吴的全氏兄弟。这都是东吴降臣全祎,全仪的功劳,这兄弟俩的祖母,孙权的长女孙鲁班在东吴犯下谋逆大罪,于是几人投奔魏国,而驻守寿春城中的东吴部将全怿与全端是孙鲁班之子,全祎,全仪的叔伯,理所当然东吴的几人被成功劝降了,率领大批吴军投降。原本固若金汤的寿春城开始从内部瓦解了。
就这样依然坚持到甘露三年,囤积粮食也已经被吃完了,这时诸葛诞才想到突围,可惜这次拼命突围伤亡惨重失败了,诸葛诞只得退回城中。而且这次东吴派遣的将领中有魏国降将文钦,虽然文钦与诸葛诞是过去的同僚,但一直意见不和,更何况在这种危机关头,身为外来者的文钦依然对诸葛诞的军事策略指手画脚,我杀不了司马昭也能先杀了你,诸葛诞愤恨的想道。
文钦就这样被霸道的诸葛诞当场杀掉。文钦之子文鸯得到消息后大怒率兵攻打诸葛诞,毕竟力量不足,被杀的节节败退,整个寿春城乱成一锅粥,最终勇将文鸯直接跳下城墙,投奔魏军。这对父子这几年如同一对候鸟在魏吴两方不停迁徙。
魏军大营内,见到自己两年前的旧部,前一秒的敌人,如今的降将,司马昭思索片刻,果断的封文鸯兄弟为侯爵,并且让寿春城中看到了二人的待遇。
一方攻心为上,一方人心已散,结局自然不难猜测。到了二月份,城终于破了!只有诸葛诞率领数名亲信试图逃出城外,却被魏军乱刀杀死,三族被诛。至此琅琊诸葛氏分投三国以自保的计划彻底失败。
淮南三叛历经近一年时间最终平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