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晋时江湖(2 / 3)

说晋 玩石书生 4644 字 2017-05-30

。而且与匈奴杂处的还有一个自称匈奴后裔的民族——羯族,而在这些少数民族居住地的外围,东到辽东西至青海一个横跨蒙古草原的新兴游牧民族集团鲜卑逐渐活跃起来,当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帝国被西汉打击的解体之后,这个起源于大兴安岭的少数民族逐渐吞并了残余的匈奴部落及从西伯利亚南下的丁零族,变得强大起来。这几个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扰乱中原,肆虐百年的五胡。

而秃发树机能正是迁徙到河西的鲜卑族一部的首领。此时鲜卑族主要分为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乞伏部,拓跋部。听上去都很厉害,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在未来北方近百年的历史中,鲜卑族最终成为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秃发部一说是拓跋的同音异译。另一说与拓跋部同源。这里我们就不详细探讨了。

这位秃发首领又为什么要造反呢?说起来也是被逼无奈。实在是大汉民族那时奉行的一贯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所以这些少数民族除了少数强势部落,大部分的生活都很惨淡,时不时被政府问候,掠夺些人口充当奴隶杂役,而且发生冲突时也捞不到好处。这些都还能忍。但这几年赶上陕西,河西连年大旱,政府不仅不救灾还趁灾年抢夺少数民族领地。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条件下,想不反都不行了。此时身为部落首领的秃发树机能毅然决然的打响了武装反抗西晋统治的第一枪。

西晋政府本以为可以轻轻松松平定这场叛乱,谁知这一战便打了十年,直到灭吴之战开始后才最终结束战争。

胡人造反,当地政府自然要派兵征讨,所以时任秦州刺史的胡烈率兵讨伐。自三国时期,曹魏也只有十二州,相当于十二个省。但从古至今也没有秦州。事实上秦州是司马炎从雍州,凉州,梁州三地划分出部分地方,设置秦州省。司马炎在胡汉杂居,胡人众多的地方设置秦州,一方面是方便对胡人管理,另一方面也是怕万一有胡人作乱,其他三州的胡人跟随。事实证明,在这一点上,司马炎的认识是很正确的。但这也是司马炎在战争开始后唯一的正确判断。

首先出场的秦州刺史胡烈急急忙忙的率兵寻找秃发部主力,试图一举消灭敌人。他如此急切的出兵不是责任心的体现,也不是一心报国,而是因为说穿了秃发部鲜卑完全是被这位刺史大人逼反的。之前说的种种对少数民族高压政策其实都是身为刺史的胡烈主导的。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以影响自己的地位,胡刺史带着自己的全部兵马寻找着树机能的主力。

身为少数民族首领的秃发树机能虽然并没有读过兵法,但明显自学成才,善于谋略。几次三番用老弱病残诱敌。作为一贯视胡人为草寇的西晋大将,自然会紧追不舍。结果显而易见,晋军过于深入,在万斛堆落入胡人埋伏圈,被秃发部围困。这时胡烈才愕然发现,他眼中是为草寇的鲜卑叛军已经是聚众无数的庞然大物。

此时晋国朝廷也发现局势不对,最先反应过来的是都督雍凉两州军事的扶风王司马亮,他赶忙派手下将军刘旗带兵驰援。但这位刘将军实在是莫名其妙,不知为何未去支援,而是将军队驻守在半路,眼睁睁看着胡烈全军覆没。胡烈成为战死在西北的第一位刺史,但并不是最后一位。紧接着秃发树机能马不停蹄挥师南下,攻下了高平。但这不是这场战争的唯一后果。从此之后各少数民族发现西晋军队不堪一击,纷纷举兵造反,整片西北边陲战火纷纷,局势急转直下。

司马炎这时赶忙采取补救措施。对临敌不前的刘旗议处死刑,但被司马亮上书救下。于是晋武帝给司马亮回诏道:“如果罪不在刘旗,那就应该有别人来领罪。”顺势免了司马亮的官。任命尚书石鉴为安西将军,都督秦州的军事征讨树机能。任命杜预为秦州刺史,汝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两州军事代替司马亮的位置,同时免除遭受外寇袭扰陕西五郡的租赋。

作为大领导的司马炎这套组合拳是很有水平的,恩威并施,如果能顺利执行是有很大可能性平定叛乱的。但这一套政策有一个小小的漏洞,石鉴与杜预早有矛盾,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二人出现将帅不和,自然结局会事与愿违。

实际上泰始六年,秃发树机能刚起兵时,杜预就得罪了时任司隶校尉的石鉴,被免了河南尹的职务,但六个月后晋武帝贵人多忘事,再次将杜预放到了石鉴的手下,而且还是在更要命的西北战场。

石鉴十分高兴,老对头成了手下,还是在战场上,想杀你不就一句话的事么?

石鉴睁着眼说瞎话:“杜预,我们刚刚就任,应该努力打开局面,所以命你现在率领手下兵马进攻秃发部敌军,。”此时杜预手下三百士兵,百匹坐骑。秃发部却是数万人马,粮草无数。作为饱读兵书,征战无数,号称“杜武库”的杜大人分析局面后明智判断这不是去进攻,纯粹是送死。

杜预摇头道:“不去,现在六月份草胜马肥,根本不适合与游牧民族鲜卑人作战,我军目前缺乏给养,应集中力量解决给养问题才能与敌决战,所以合理的交战时间应该是明年春天。”一番言论眼光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