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司马氏终于成了天下共主,名号虽变,但人还是那些人,江湖还是那个江湖,不过是多了一批大人物而已。
除了文武百官自然不能忘了自己的亲戚。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己当了皇帝当然不能忘了家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司马炎对亲戚的封赏却是空前绝后。一上任便分封同姓诸王二十七人,后来逐渐变成自其祖司马懿以下宗亲均封为王。而且都不是没实权的虚职,一个个都是有封地,能收税,甚至有军队的正牌王爷。
司马炎对自己宗亲这么优待也是有原因的。第一毕竟自己是世家大族,爷爷老爹之前这么拼命篡权说白了也是为了自己家族,所以当然要重赏宗亲。第二个原因就是现实的考虑了。东汉皇帝没了自己的势力,最后被曹丕篡了位。曹魏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宗室,将自己宗亲远窜封王,形同流放,致使自己篡位时也没有能帮着曹家出力的同姓王爷。到了自己这儿,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势力没有了自然也可能会被手下这帮大臣取代了,虽然自己是最大的皇家,但手底下这帮人也都有自己归属的世家门阀。在司马炎看来宗亲要比大臣可靠的多了。有他们作为皇室的屏障,自己的统治一定万无一失了。不过事实证明司马炎想的太天真了,有时亲戚还不如手下靠谱,尤其对皇室而言。但到目前为止分封宗室的弊端还没有显现。
封赏功臣结束了,第二件事就是封皇后,立太子了。毕竟不能只顾着亲戚,把老婆孩子忘了。司马炎的正牌夫人晋王妃杨艳册封为皇后。杨皇后说起来是个可怜人,刚出生母亲就死了,一直寄养在舅舅家,多亏舅妈心善将她抚养长大,后来被相面的说是大贵之人,而且长得十分漂亮,这才成了司马昭的儿媳妇。结婚后生活也不如意,生的第一个孩子司马轨,两岁就病逝了,之后又生了两个孩子,司马衷与司马东。可惜司马衷似乎天生痴呆,史书称顽钝如彘,到了七八岁还不识字。所以立太子这件事上,司马炎犹豫了,知道自己的孩子没有才干,而且天生痴呆,把他放到这个位子上去对付精明的朝臣和复杂的国事那是没指望的。
但是杨皇后就喜欢这个笨孩子,总在皇帝身边絮叨聒噪,杨皇后的妹妹赵夫人也总在一旁吹风帮忙,说:“司马衷年纪还小,(这句是实话)只是童心未泯,将来大器晚成,怎么会不能继承大统。(这就属于胡说八道了)现在您已经登基两年了,还没有册立储君,考虑到关系国家根本,未免欠缺,(大义凛然)应该马上立司马衷为太子才是(这才是关键)。”一妻一妾就这样此唱彼和,把本来就长情的司马炎说的改变了心思。于是在泰始三年,司马衷终于被立为太子。
难道朝廷大臣对这个太子没有意见么?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司马衷是嫡长子,名正言顺,虽然说笨了点,但古往今来也没有说因为嫡长子智商不高就被废掉的道理,所以群臣无话可说,但暗地里都在冷眼旁观。
所有人都封赏完接下来就要开始干活了。当皇帝不仅仅有无上的权力,当然还有无尽的责任,这点司马炎还是很清楚的。此时的司马炎还是一位明君,如同其他开明皇帝一样,厉行节俭,招纳贤才,恢复生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下诏征蜀汉尚书郎李密为太子洗马,虽然并未成功,但一篇《陈情表》流传至今。此文名气之大引用南宋文学家赵与时所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最起码不会再有四处打仗,老百姓可以安安心心种自家的地了。此时西晋的统治区域包括整个黄河流域和西南三省,对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地区的孙吴形成包围之势。而从春秋战国以来,天下一统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秦汉大一统的历史榜样不远。所以野心勃勃的晋武帝与其他有所为的皇帝一样,立志要消灭孙吴,统一八方。为此司马炎任命中军将军羊祜为尚书仆射,都督荆州军事。羊祜坐镇襄阳,屯田开垦,整备军事,准备伺机而动,攻打东吴。
但天不遂人愿,东吴的战火未起,自家后院倒先被人点了一把。泰始六年,鲜卑人秃发树机能举兵造反,聚集数万人出没于雍州凉州之间。平吴方略只得推迟。
这位秃发兄又是何须人也?这就要从东汉说起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中原汉族居民大量迁徙死亡。事实上经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混战,人口已经锐减到极低水平,即使到西晋全盛时期,经过几十年恢复也不过相当于西汉一大郡人口而已。所以各方割据势力将人口作为控制目标,毕竟地还需要人去种,抢地盘还需要人做炮灰。这样一来汉代居住在边境或者偏远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也成为掠夺和迁徙的对象。曹操在击败袁绍后远征辽东,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并将亲附袁氏的三郡乌桓迁到河北,平定关陇后将大量氐族人迁到关中,与氐族一样居住在青海甘肃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也大量迁徙到关中,东汉初年举国内徙到内蒙古草原的南匈奴逐渐南移,到了曹魏时被分为五部,族居在如今山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