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司马昭的篡位大业没受影响也不尽然。因为这次弑君,司马昭准备已久的禅让大典只得再次推迟。
首先需要选出一个新皇帝来,就在曹髦死后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司马昭立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曹奂为帝,改元景元。现在的司马昭废立皇帝已经完全不需要朝廷或是后宫的名义。
让我们来理一理,曹芳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辈,曹奂却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子。以子传父的事情司马昭就这样干了,而且干的毫不犹豫。“我司马昭是最大的领导,我说谁是皇帝谁就是,反正已经背上了弑君的名号,再加个有悖人伦又能如何?”
曹奂按理说无论如何也轮不上皇帝的位置,但前任领导们死的死废的废,算来算去曹家还能拿得出手的同龄人只有他了,于是皇帝的大帽子就扣在了他的脑袋上。但曹奂这个皇帝当的更加憋屈,之前皇帝好歹还能盖个章训个话,但到他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的权力,整日一个人枯坐在皇宫中,颐养天年。所有的朝臣只认大将军,不认皇帝陛下,曹奂真正的成为了司马氏的傀儡。
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曹奂也屡次册封司马昭为相国晋王,外加无数封赏。可依然被大魏忠臣司马大将军坚决推辞了。曹奂的意思很明确:我知道你早晚要篡位,现在多封赏你点,让我过得舒服点可以不,司马大将军?
司马昭回答的也很直接:“大家都是明白人,不用再来这一套了,你就老老实实等着禅让就是了,别的我都看不上。”
之所以司马昭深谋已久的禅让推迟了四年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曹髦之死。司马昭需要的是禅让的名分,而不是篡位的骂名。所以必须有新的皇帝登基才是。但新皇刚登基就禅让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么?而且自己毕竟背上了弑君的骂名,必须堵住世人之口,那该怎么办呢?
司马昭将主意打在了龟缩的蜀汉与东吴身上。唯有统一中华的功勋足以抵消弑君的坏名声,甚至还能获得更大的声望。
先灭东吴还是先平蜀汉?司马昭再次面临这个战略问题。在朝议中司马昭终于展现了司马氏精于军事的门风,决定首先平定蜀汉,然后顺流而下平定东吴从而一统天下。接下来作为横扫六合的江湖第一人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登基为帝了。
此时的蜀汉早已不是诸葛亮在世时的样子,国力疲敝,民生凋零,连年征战,政治腐败。如何还能扛得住经过几年修养生息的中原曹魏?
曹魏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率领三路大军直插蜀汉,摧枯拉朽,邓艾率领奇兵攻到CD,无奈之下蜀汉后主刘禅出城投降。前线大将姜维投降钟会,历时三个月时间,刘备辛苦建立的蜀汉王朝彻底覆灭了。
在平定蜀汉的同时司马昭还做了件小事,杀了嵇康。
这对司马昭而言是微不足道,至少对篡位而言的确如此。但对中国文化史,思想史,音乐史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重大损失。
嵇康死的很冤。和他一齐隐居的好友吕安妻子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奸污。嵇康劝吕安不要揭发这桩家丑,以保全门第清誉。然而事后吕巽反诬吕安不孝。致使吕安被判处有罪,流徙至偏远的边郡。嵇康得知后写下《与吕长悌绝交书》与吕巽绝交,并毅然出面为吕安作证申冤,因此与吕安一同下狱。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伦理案件,一个朋友基于情义的帮助而已。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普通了,听闻嵇康被抓后,群情激奋,江湖之中骚乱异常,无数豪杰名士,各大门派纷纷出面力保嵇康。这个人的名气太大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名士,寻隐者,炼丹药,书画音乐无一不精,时人称之为卧龙。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江湖中苦苦挣扎的士人。
但众人的力保却真正致嵇康于死地。这是一个不愿在司马氏手下的人,这还是一个有着相当大影响力的人。司马昭如此理解。正巧司马昭亲信钟会此前拜访嵇康一直受到冷遇,于是在一旁煽风点火。
原本可能不会死去的嵇康也只有死路一条了,临死之前,嵇康神色不变,抚琴一曲《广陵散》,长叹道:此曲于今绝矣!之后从容受诛。从此之后再无竹林玄学,所谓嵇康死而清议绝。再也无人达到如此超凡高绝的精神境界。嵇康死后不久,在朝廷虚与委蛇的好友阮籍悲痛过度,于景元四年冬去世。另一位好友,没有接受司马昭征召的向秀,畏惧惊慌之下接受朝廷任命,入朝做官,竹林七贤从此分崩离析。
景元五年三月份,志得意满,居功至伟的领导司马昭终于扛不住皇帝与众位大臣的劝言,被逼接受了垂涎已经的相国,晋王的封号,同时受了九锡之礼。因为将春秋时晋国土地共十郡土地封给了司马昭,所以以“晋”为号,之后建立的王朝同样以此命名。
此时的司马昭万事俱备,只差再修养一阵后,将蜀汉的国力化为己用,到时候顺水而下,直接平定东吴,一统天下。
想到这司马昭欣慰的笑了,他仿佛看到皇位在向自己招手,而且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