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充,自公闾,平阳襄陵人,时任尚书仆射,鲁郡公。在司马炎的心中,贾充既是能臣又是心腹。
作为司马世家的老人,贾充算得上文武兼备,参与了司马师平毋丘俭文钦之乱,献计平定了诸葛诞之乱。西晋立国后主持修订了《泰始律》,成为中国古代法制史的典范之作。
而且贾充功勋卓著,不仅有诛杀魏主之功,还拥立司马炎为世子,有拥立之功。是晋武帝的手足亲信。
这么一个能文能武,又是心腹能吏的人,不重用他重用谁呢?所以贾充才一路高升,成为朝中首要重臣。但成为重臣后的贾充坐了两件事,第一是献媚逢迎,第二是结党营私。其实朝中做这两件事的大臣很多,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但坏就坏在,此时的贾充只会干这两件事。就这样贾充终于从一位能吏变成了一个奸臣。
不过司马炎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改变,依然对贾充恩宠有加。还将都督雍凉军事的大事交给他。但老实说都督雍凉这件事也并非是司马炎想到的。而是某位朝中大臣私下向皇帝大力推荐的。而这位如此看重贾充的大人不是贾充的好友死党,而是死对头侍中任恺。
此时朝中已出现了朋党之争。一党以司马炎宠臣贾充为首,另一党就是以这位侍中任恺为首。与只会献媚的贾充不同,任恺算是一个勤勉正直的好官,在朝中自然也有着自己的亲信。这两党明争暗斗,互相瞧不惯对方的为人处事,自然恨不得致对方于死地。
贾充一党势大,任恺一党势小,这也难怪。司马炎开国后决策层共有五人,贾充,裴秀,荀勖,王沈,羊祜。王沈早逝,裴秀长时间患病服药。羊祜出镇荆州,虎视东吴。朝中只剩下贾充与荀勖,荀勖又一直唯贾充马首是瞻,自然贾充便成为了朝廷的第一号人物。
正巧此时司马炎选择西征的将领,于是任恺私下里向皇帝进言:“陛下,西征大事必须要选个有威望有谋略的朝廷重臣才能安抚边民。”
司马炎好奇地问道:“那爱卿以为谁合适呢?”
任恺肃然说道:“那自然是贾充大人了,有勇有谋,实在是我等楷模。”
司马炎大喜:“好好,那就让他去吧。”司马炎认为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一定能一举平叛。而任恺却清楚认识到西北战场就是不折不扣的烂泥塘,已经折了三位刺史,无数将领的地方,贾充不可能有所建树,即使要打开局面也需要很长时间,能把贾充支出朝堂,远离权利中枢自然能趁机将其党羽一网打尽,等贾充再回到朝廷,孤身一人自然不会再有威胁。
这个计划的确很厉害,司马炎立即颁下诏书,速度之快让收到任命的贾充莫名其妙。不知为何自己本来叱咤朝堂过着幸福生活,现在却马上要去西北荒野中啃沙子。大惊之下的贾充多方打探这才明白原来是那几个死对头举荐的自己。虽然他现在懊恼万分,但了解司马炎心思的贾充知道自己无法再推辞任命,于是向皇帝上书,恳请给自己几个月的募兵时间。
几个月的时间一晃就过,等的不耐烦的司马炎接连下诏书冷言催促。“贾充你是我的心腹,又能文能武,关键时刻你得发挥自己的价值啊!
贾充也有苦难言:“皇帝陛下啊,别看我上过几次战场,但现在我只想好好的在朝堂经营自己的势力,我这把老骨头是不想再上战场了。”但是被逼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上朝辞行。
司马炎十分高兴:“好好,贾充大人你去吧!我让百官在城门外给你饯行。”
贾充哀叹道:“陛下啊,这不是给我饯行而是送行啊,估计等我回来朝堂党羽早就被任恺吃的干干净净了吧。”
贾充内心焦急,贾充的党羽同样明白局势危急,但没有应对之策。直到百官夕阳亭饯行时才迎来了转机。
趁着百官酒兴正浓时,贾充与死党太尉荀勖密谈道:“我实在不想率兵出征啊,你有什么办法么?”
荀勖气愤的说道:“贾大人,你身为朝廷的宰相,竟然被任恺匹夫要挟,实在可恨。”
贾充说道:“我知道这些,但当务之急是如何才能不去西征,不然报复任恺岂不是一句空话?”
荀勖说道:“别急,贾大人,我之前替您筹划了很久,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最近听到宫中传出消息,好像有机可乘。如果此事能成您自然不用出这趟远门了。
贾充惊奇的说道:“什么事情?”
“听说现在皇上正在商议太子的婚事,您还有两个女儿待字闺中,何不借这个机会好好谋划,倘若皇上答应,您女儿的婚事就要到了,皇上自然不会让你出去了。”
贾充点头道:“这的确是个好机会,但是我哪有这个福分能与皇上做亲呢?”虽然贾充如此说,但是内心已经被打动了。
荀勖继续说道:“事在人为啊,大人,只要……”荀勖附耳说了一番话后,贾充大喜之下连连叩拜,恨不得跪下磕头。荀勖这番话没准真能救了他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