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275年正月,司马炎下令改元咸宁,颁下诏书大赦天下,追认晋宣帝司马懿为高祖,晋景帝司马师为世宗,晋文帝司马昭为太祖。同时将开国功臣十二人,逝去的供入太庙,受无数香火,在世的则再次封赏。朝廷上下皆大欢喜,所有人都很满意。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当年年底首都洛阳爆发瘟疫,死伤大半。到了咸宁二年元月,朝廷最重要的元月元日的朝会都没有举行。因为皇帝司马炎也染上了瘟疫。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这种类似于天花的流行疾病属于不治之症,染上几乎必死无疑。虽然司马炎贵为皇帝,也病入膏肓,只能老老实实的在后宫的病床上躺着养病,暂时放弃手中来之不易的权力。朝政交给心腹大臣打理。
于是贾充,荀勖,司马攸三人暂时掌握了朝廷大权,但这三人组成的内阁要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司马炎的病情。因为元月的朝会没有正常举行,整个国家上下已经沸沸扬扬,陷入了恐慌与不安。虽然宫中始终试图封锁皇帝重病的消息,但是元会皇帝的缺席加上之前洛阳的瘟疫,聪明人都知道皇帝也染上了恐怖的瘟疫,命不久矣。在许多人的眼中皇帝司马炎已经不行了,
之前被司马炎压制下去的继承问题再次显现出来。虽然司马炎做了很多工作来证明儿子司马衷有能力当一个皇帝。但是朝廷内外的大臣都明白太子司马衷完全是一个白痴,准确的说并不是一个白痴,只是智力低下而已,但这样也根本无法掌握复杂的朝政,他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齐王司马攸。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相比于将大晋基业交给一个低能儿,还是交给贤明的齐王更好些。
朝廷上下开始出现拥立齐王为后继之君的风声,朝臣都是很现实的。在所有人眼中染上这场瘟疫的晋武帝司马炎离死不远了,一个躺在病榻上的垂危之人是不需要考虑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大臣属意司马攸。齐王的势力急剧膨胀,河南尹夏侯和甚至直接了当地找到首辅贾充说道:“您的两个女婿亲属都一样,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小女儿嫁给了太子,立人当立德,不能错过这大好机会。”直言劝告贾充拥立司马攸。
但贾充毕竟是混迹江湖数十年的老油条,擅长察言观色,分析局势。在形势没有完全明朗之前,不会轻易表明自己的态度,贾充明白,他现在无异于处在政治漩涡的核心,他的意见举足轻重,甚至将直接决定后继之君的人选。太子司马衷明显难当大任,如果晋武帝真的病故,以司马衷的资质,即使身为太子,即使身为自己的女婿,他能否顺利掌握朝政,稳定人心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但是贾充毕竟是司马炎的心腹,对司马炎的想法了解的一清二楚,如果自己拥立齐王,那将是对司马炎的背叛,而且皇帝司马炎现在还没有真正病故,没有到自己表态的时刻。
所以贾充对夏侯和的建议沉默不语,他必须耐心等待,于是在司马炎病重的这段时间里,贾充老老实实地当着自己的和事佬,对朝廷的疾风骤雨一言不发。
几个月后,局势明朗了,被众人判为必死的司马炎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朝廷再次迎来了平静,前几个月的立储之争仿佛没有发生过一般。
但晋武帝不是傻子,恢复健康不久就获悉了在自己病危期间,朝廷关于拥立齐王的密谋。得到消息的司马炎大吃一惊,派人四处打探,得到了更惊人的消息,河南尹夏侯和竟然与自己的心腹贾充密谋拥立齐王。
“贾充,我这么宠信你,你竟然这样对待我?不直接表明态度拥立太子,反而首鼠两端,沉默不语?”大怒之下的司马炎贬夏侯和为光禄勋,司马炎的舅舅王恂接替为河南尹,罢免了贾充的兵权。还有自己的心腹大患司马攸。但是一番查探下来,虽然朝廷上下拥立齐王,但是齐王本人在自己病重的这段时间没有任何举动,恪守礼制。只得咬牙作罢。
虽然处罚了这些不老实的朝臣,但是司马炎明白这样依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些朝臣不会老老实实听自己的话,而自己也无法顺利地驾驭这帮尾大不掉的家伙,那自己死后,太子司马衷自然更加无法处理这帮家伙们。自己该怎么办呢?
必须要找到一帮人,即完全听从自己的命令,又能形成足够的势力,对付不老实的朝臣。在称帝之前,宗室是自己最大的依靠,自己完全可以靠宗室的众人来拱卫皇权。但是现在因为儿子不慧,弟弟又虎视眈眈,宗室也是无法依靠的。那应该依靠谁呢?
宗室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不可靠。功臣?不行,这帮功臣都是士族之人,不能再扩大他们的权势,不然就会威胁自己地位了。
嫡亲?不行。自己的儿子不是痴呆就是年幼,现在根本排不上用场。
寒门?更不行了,在这个年代寒门子弟,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如果自己贸然提拔寒门子弟,那将成为所有士族的敌人,国家岂不乱套?
太监?抱歉,这个年代的太监更没任何地位可言,自从东汉宦官为乱,党锢之祸以后,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警惕着这帮死太监。让太监当政,祖宗司马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