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职被降,悲愤而死。
这不是死在这件事上的第一个朝廷官员,不久之后河南尹向雄劝谏,皇帝不从,向雄悲愤而死。宗室元老,司马氏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司马骏上书恳劝晋武帝,同样被拒绝,司马骏病逝。
就这样无数的大臣劝谏,有宗室,有外戚,有朝臣,有密友。用了无数的方法,有推心置腹,有痛苦哀嚎,有直言相劝,有刺杀奸臣。但司马炎最终还是坚持己见,司马攸必须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不得逗留京城。
而司马攸本人对自己亲哥哥这个命令也很是不满,找借口停留在京城,就这样一直吵到太康四年,司马炎再也忍不住了,与这帮朝臣吵了好几个月的架,结果司马攸纹丝未动,这怎么行呢?
他再次下令要求司马攸必须马上回到自己的封地,但是这次司马炎为示赏赐,将济南划归了齐国,同时封司马攸之子司马寔为北海王,商议齐王回国时的礼仪。我的好弟弟,我多给你点封地,册封你的儿子,给你装潢门面,你就回去吧。司马炎想道。
但司马炎没有预料到这个举动导致了更大的朝廷风暴。因为商议礼仪的事情落在了礼官的头上,准确的说是太常博士的头上。原本司马炎设想的很美好,这帮博士帮自己拟定一个司马攸能接受的礼遇,然后乖乖回国。
没想到这帮博士趁机上书反对,他忘了这帮博士虽然管着礼仪这种小事,但这都是一帮擅长清议的书生,书生意气一出,谁还管你是不是皇帝?
所以太常七位博士旁征博引,据古论今狠狠的教育了司马炎一通。跟这帮玩礼仪的家伙讲道理根本不可能讲得过,而且这帮人不老老实实帮自己解决问题,反而答非所问,趁机发难,身心受到重创的司马炎罕见的大怒了,将太常博士交给廷尉治罪。
管廷尉律法的大哥刘颂经过仔细研究,也就是分析皇帝司马炎的愤怒程度后,大笔一挥,七人判了大不敬的罪名,依律当斩。
不过这不仅没有吓住这些大臣,博士祭酒曹志上书支持七博士意见,同样被抓,七博士之一庾旉的父亲庾纯,因为看到儿子的诏书没有被追究,就自行到廷尉认罪了,似乎能被一齐判刑,很有荣耀。庾纯是一个狠人也是一个直臣,想当初贾充在世时,庾纯就敢酒宴之上当面质问贾充高贵乡公何在。弄得贾充很是难堪。
这也代表整个士人的态度,似乎没有被治罪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一贯宽和的司马炎这次是彻底愤怒了,好呀,你们一个接一个的上,是要造反么?他竟然批准了廷尉的建议。他要借这件事向群臣传达一个信号,任何敢反对司马攸回国的大臣都是他的敌人!
但是大臣们没有被皇帝的举动吓到,反而引发了新的抗议,尚书,左右仆射上书抗议,被司马炎留中不发。不过最后司马炎总算妥协了一些,没有斩掉八位博士,但也没有免除他们的罪名。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毫不让步,君臣之间彻底撕破了脸皮。但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事情却意外的出现了转机。
处于暴风眼的齐王司马攸病死了。长期的斗争使得司马攸地身体不堪重负,但皇帝哥哥又坚持让他回国,并且派御医给齐王看病。但这帮御医不知受了谁的指示坚称司马攸身体健康。最后司马攸只得抱病辞行,没过两天就吐血而亡,死时年近三十六岁。这场激烈的政治风暴到此画上了中止符。
司马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永远无从得知,虽然史书对他多有赞誉,认为如果他能辅政,晋朝会是另一番局面,但历史没有如果。他更像一个符号,一个一剑未出所以天下无敌的高手,即使是最激烈的政治风暴,他依然保持着冷静的姿态,没有人见过这个符号背后到底是怎样的面孔。只有后人臆想的堪比周公,明德至亲的美誉。
西晋王朝最大的政治风暴历经数月最终以司马炎的胜利告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