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两年平静生活的司马炎又想起了心中永远的伤痛,自己的好弟弟齐王司马攸。虽然司马攸没有参与平吴,但是依然牢牢的占据着朝廷中枢的职位,担任着司空,兼领侍中,太子太傅。
而现在励精图治,功成名就的司马炎终于向着自己的亲弟弟下手了,前几年的封王因为朝臣劝阻没有将司马攸赶出都城,不过这次不一样了,司马炎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赶走司马攸。但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个举动在整个朝廷刮起一场巨大的风暴。
太康三年正月,司马炎与平吴功臣张华旧事重提,问及何人可以托付后事。张华直言相告:明德至亲,没有人能比得上齐王司马攸。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司马炎脆弱的心灵,他励精图治,平定东吴就是为了能让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可是现在甚至自己的亲信都认为齐王更适合继承大业。不行,必须把司马攸赶走,还有支持司马攸的这帮大臣。
首先就是张华,虽然他是自己的亲信,但是支持司马攸,所以被司马炎自动划分为不可倚重的行列。不久之后,张华就被调到幽州都督军事去了。
不久之后另一件事的发生再次加剧了司马炎与朝臣的冲突,太尉贾充病逝了。贾充自三国末期入朝为官,做尽了恶事,手刃国君,逼帝禅让,蝇营狗苟,结党营私。这是一个赤裸裸的奸臣。但他也是晋武帝时期朝廷之上最大的平衡者,在司马炎由平衡者逐渐变为掌权者后,贾充成为朝廷与皇权的粘合剂俗称和稀泥。
不过现在贾充去世了。司马炎对这个辅佐自己几十年的老臣还是很有感情的,虽然他在咸宁二年的密谋中摇摆不定,不再被自己信任,但人死如灯灭,司马炎不介意给贾充死后的荣光,追封贾充为太宰,命令礼官拟定谥号。贾大人活着的时候,群臣还不敢说什么,不过现在自然要有仇报仇,有冤伸冤了。最后博士秦秀给司马炎提交的谥号就一个字“荒”。悖伦违情,乱纪违法曰荒。荒公的确给贾充这一生下了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是司马炎感念往昔恩情没有同意这个谥号,改谥为“武”。
贾充去世后,最后一个和稀泥的大臣消失了,司马炎除了自己的亲信,只得赤膊上阵直面所有朝臣的攻讦了。
不过司马炎毫无畏惧,首先发难,亲信荀勖冯紞与卫将军杨珧义正言辞的向皇帝上书:陛下之前下令让诸侯王各归本国,但齐王为何能滞留京都,还掌握中枢呢?
司马炎就需要这样有眼色的下属,他满意的点了点头,第二天就在朝堂上当众宣布封司马攸为大司马,都督青州军事,即刻赴任!
消息一出,朝堂震惊,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强烈反对司马攸回青州。所有大臣都明白大司马,都督军事都是假的,司马炎的真正目的就是将司马攸撵出京城。所有的朝臣,不分阶层,不论出身无一例外的反对着司马炎的这个命令。原因很简单,他们或许不支持齐王继位,但司马攸却是目前政局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晋武帝死后最佳的辅政大臣,一旦驱逐出政治中心,原本稳定的政局将完全失控,这不符合所有朝臣的利益。
但是符合司马炎的利益,所以为了皇帝没有后顾之忧,只能委屈你们这帮大臣了,反正我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帝王,谁能阻挡我的威势。
虽然朝臣现在沦为弱势群体,但是人多力量大。平吴名将王浑首先上书:“皇帝陛下,我知道你撵走司马攸是担忧自己后事,不过这样显得陛下太过无情无义,有损威严。陛下这么对待自己的亲人却重用外戚。亲族谋逆可能会有吴楚七国之乱,但外戚谋逆同样可能会有吕后,王莽篡权的事情。所以不能事事防备猜疑,这是治理国家最大的忌讳,我认为最好的权力分配应该是太尉司马亮,司空司马攸与卫将军杨珧共同辅政,这样才会不偏不倚。恳请陛下事事考虑周全,这番话如果微臣不说,还有谁敢说呢?”
王浑此时伐吴有功,地位颇高,而且与司马炎是姻亲,所以向皇帝大胆直言,戳穿了皇帝的真实想法。如果真的能按照王浑的建议处置身后事,三人辅政,相互制约,估计西晋还能强盛一段日子,可惜被执念冲昏头脑的司马炎听不进这个建议去。
接下来所有朝臣的口水战狂轰滥炸开始了,而且目标都指向了坐在最高处的晋武帝司马炎。近臣王济与甄德娶了司马炎的姐妹,算是西晋的驸马。两位驸马上书劝谏无效,于是打出感情牌,让司马炎的姐妹哭劝,再次被司马炎无情的驳回,此举也惹得司马炎大怒。直接罢黜了两个驸马的官职。
武帝年少时的密友,左膀右臂羊琇,一直对朝政沉默不语,只是安心的管理着自己的禁军。他本是司马炎最坚定的盟友,但是在司马攸回藩这件事上也与司马炎彻底闹翻,作为一名长期管理军队的将军,他没有那么多心思上书,知道是杨珧挑唆武帝之后,武人向来快意恩仇,他直接与北军中候成粲密谋刺杀杨珧。让你挑拨是非,我先干掉你再说,这就是羊琇的想法。可惜杨珧知道自己犯了众怒,防备有加,同时指使手下弹劾羊琇,最终羊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