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乱之始(1 / 3)

九州罹鼎纪 海镜.CS 4090 字 2017-06-02

引子:

这是个混乱的时代,生命和尊严得到丝毫尊重的时代,人命贱如猪狗,无论王侯将相,或是布衣百姓,都逃不过这个大时代所有铸造的悲剧熔炉。

有道是天地运转日月盈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至玄宗后期,朝政日益衰败,王室成员逾是骄奢淫逸,崇信奸匿闭塞言路。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召讨伐杨国忠为由,于安阳起兵叛乱。正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唐数百年以来的高枕无忧天朝上国,早已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文臣懈于内,武将怠于外,士卒少于操练,战斗力早已所剩无几。安禄山一起兵叛乱,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短时间之内河北郡县都已落入叛军手中。同年十一月,玄宗皇帝得知安禄山叛变消息震怒异常,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阳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起兵征讨叛军。怎奈年事已高的唐玄宗早已不复壮年之时的英明果决,听信宦官谗言,屡杀大将,致使朝廷形势急转直下,叛军势如破竹,攻下中都洛阳之后直逼潼关。惊慌失措的玄宗皇帝带领皇子近侍仓皇逃出长安。

大军行至马嵬坡,六军不发,将士齐声高喊处死杨国忠和贵妃杨玉环,玄宗迫于六军将士之压力,被迫命令高力士与佛堂前缢杨贵妃,而杨国忠则早已被暴怒的士兵乱刀分尸于驿站门口。失去杨贵妃的唐玄宗失魂落魄的离开驿站进入蜀中避乱,让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山灵武。至此,长安彻底落入叛军手中,君储逃亡于外,四海沸腾如汤中活鱼,万民悬于斧之下。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于灵武登基为帝,遥奉玄宗皇帝为太上皇,改元至德,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封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集中兵力平定叛乱,力图恢复河山。郭子仪、李光弼不愧为经国济世之才,也确实不负肃宗所望,以顺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史思明大军,收复河北一带。并借着河南副节度使张巡率河南军民坚守睢阳拖住安禄山主力大军之际,趁势收复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使叛军再也无力南下。至德二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其父自立为帝,郭子仪、李光弼趁此千载难逢战机,调九镇节度使兵马围攻邺城。奈何天不予时,九镇节度使大军与安庆绪部何史思明大军交战时,被狂风惊散,郭子仪军溃退至河阳桥,李光弼被迫整军返回太原。有道是:“乱至内而做”,安庆绪虽杀父自立为帝,却忌惮史思明势力日益强大,遣使者前往调动史思明大军,意图削弱史思明势力,却不想史思明先下手为强,率先囚禁安庆绪使者,并以其所领十三郡及八万兵马降唐。肃宗得此捷报大喜,授史思明范阳节度使。岂知史思明降唐为虚,暗中保存和发展势力为实。乾元元年,史思明于安庆绪残于部队相互勾结,又复反叛。

也许,权利就是就如嗜血的猛虎,永远都需要鲜血来填满。亦或者是命运轮盘的启动,当史思明志得意满的打败了唐军九镇节度使的大军,并杀安庆绪兼并其大军之时,一只悄然无形的大手向他伸了过去,一并抢走了他多年奋斗而来的果实。公元762年,史思明步上了安禄山同样的悲剧,被其子史朝义刺于行宫之中。史思明死后,志得意满的史朝义终于走上了心心念念的宝座,却无奈志大才疏,在唐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内部分崩离析,不想或死或降,最终走投无路之下,于林中自缢而死。

安禄山、史思明长达八年的叛乱肃清,民间早已是累累白骨,饿殍遍野。为稳固江山,掌握朝政,于公元七百六二年代宗皇帝承继大统之后,大肆分封安史之乱中有功将领为各重镇节度使。节度使具有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职权,表面上各地节度使受大唐王朝节制,实者随着大唐王朝实力的衰落和各节度使势力的增长,唐王朝对各地节度使的节制越来越弱,甚至对中央的政令阳奉阴违,擅自增收赋税,增加劳役,相互之间征战不休。

至长庆四年,继位未即四年的唐敬宗李湛遭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朝中混乱一片,各方势力为把握朝政争权夺利。宦官刘克明等杀死敬宗之后,一面伪造遗旨迎先皇宪宗之子绛王李悟为帝,一面加紧联络河中节度使、河南节度使、山南节度使等一些往来密切的节度使,意图镇压朝政王守澄、梁守谦一派宦官和朝中反对的诸王,意图独霸朝纲。却不料王守澄、梁守谦早已暗中掌握京机神策军,率先发动政变,指挥神策军冲入王宫大殿,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并拥立江王李昂为帝,改年“大和”,号文宗。李昂登基为帝之后,朝中大权尽握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一伙宦官之手,文宗郁郁不得志,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朝政。他一面韬光养晦,一面提拔下层之人为心腹,密谋解除奸宦党羽。文宗心知王守澄、梁守谦之党羽不仅遍布朝堂之上,更遍布朝野之外,欲要除掉王守澄、梁守谦一伙儿,必先剪除河中节度使顾怀仁、河南节度使常敬之等几个王守澄一派系的节度使。只是文宗深知牵一发而动全身,打蛇不死必受其伤之理,一直暗中谋划,引而不发,采用御史大夫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