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人物。他不仅削平了六国,统一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缔造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大帝国,而且实行了“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等措施。他修驰道、筑长城、北却匈奴,南抚夷越、据有了辽东;发展农商,统一了货币,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使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雏形。《过秦论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怨。”这是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几代君王努力奋斗不息的结果。但在秦始皇的时代实现了这个目标。自此,秦始皇自谓自己“德配三皇,功盖五帝”所以自命为“始皇帝”,“南面称孤,自称道寡”。
应该肯定秦始皇这一人物的杰出的历史地位,他是当之无愧的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伟大人物,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杰出的,他是在他之前无人可与之伦比的伟大历史人物。
当然,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缺点和错误也是十分突出的。“焚书坑儒”、“严刑苛法”、“大兴土木”这是他所犯的主要错误。但是,这些行为也不该笼而统之下一个“一言以蔽之”的、称之为“暴君”的结论,也要从当时的具体历史状况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自商周以来,先后出现的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可谓“诸子百家,各执一言”,这是各国混战、分裂局面时代的产物。在当时曾经极大地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这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六国覆灭后,国家已经得到了统一。六国贵族由于在思想上没有完全被消灭,他们为了重新夺回权利,不遗余力用各种方式,同统一了的秦帝国进行对抗,妄图恢复分裂的局面。这在后来的、项梁、项羽、张良等人身上都是有所反应的。
项梁、项羽所在的楚国盛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所以在秦统一后,项氏成为了反秦、亡秦的骨干和先锋力量。张良是韩国人,他的口头禅“臣为韩王送沛公”,表明了他参加刘邦的阵营,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替韩王报复秦国。天上掉下陨石,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的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这都说明了灭亡的六国,时刻在准备复辟,开历史的倒车。为了突出中央政权的力量,削弱各种不同的思想,在没有来得及采取其它措施的情况下,秦始皇采取了简单的“焚书坑儒”和“严刑苛法”的手段,来紧急应对当时的政治局面。这虽然不可取,但当时也是必要的。
不可否认,从汉代开始的“黄老之术”到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都是和秦始皇的法制思想相对立的。而儒家思想则一直统治了整个的封建社会全过程。一直延续下来的儒生们,从来就一直攻击秦始皇的“虐政”,所以秦始皇的一切都被否定。“修驰道”和“修水利”这样的利国利民的正当行为,也被否定,就连“构筑长城”这件千古大事也被“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所否定,而长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抵御外寇的作用却无人出来辩驳、说公道话。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连郭沫若对秦始皇的评价都在政治斗争过程中摇摆不定。可见,秦始皇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受到评价的不公。(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应该说明,秦始皇死的很突然,他的早亡,对秦帝国的灭亡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因为他突然死亡,使得李斯被杀、扶苏蒙恬被杀,赵高和二世窃取了政权。而二世是个怯懦又昏聩的帝王。赵高“指鹿为马”他都不敢反驳而附和。在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外戚,宦官干政行为,在秦始皇死后,也立刻对政治起到了反作用,秦始皇在世时连吕不韦、嫪毐都被处以死刑,如果不是他早早死去,赵高是不会得逞的。赵高因犯下重罪,按律要处他死刑,但赵高巧言令色迷惑过秦始皇,最终使秦始皇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看来,伟大的人物,在后继者的问题上也往往会留下隐患。而陈涉、吴广起义时,秦的主力军队,基本还没有动用,这说明秦的灭亡是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的。
秦初并天下,新诞生的封建大帝国处于草创时期,来不及解决为巩固统治而系统地构筑思想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在这个帝国的草创时期,上层建筑的构筑刚刚开始,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远远没有形成。而思想文化这些基础的东西,又是巩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重要的基本方面。作为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思想文化在统一的过程中,必然会爆发个方面的矛盾冲突,也正是这些矛盾冲突,促使了秦朝的灭亡。此外,秦始皇动用了大批的民工,一方面损耗了国力,也激起了民众的不满,为秦的灭亡埋下了隐患。所以,应该说秦帝国的灭亡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