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千古一帝(2 / 2)

六国贵族的反动复辟势力、朝廷的腐朽卖国势力和人民的反抗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里,我们有必要回溯商鞅变法,商鞅是在秦孝公时期实行的变法。其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谋求统一。所以,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较多,而在文化、思想方面,除取缔儒家思想之外,思想文化方面十分缺乏具体措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一、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把小乡邑聚为县,朝廷派令丞管理。二、民户五家为一保,十家相连,有奸人互相告发,不告发腰斩。三、奖励军功。四、实行赋税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订立了:一、废封建,置郡县。二、徙六国贵族十二万户于咸阳。三、没收民间兵器,聚之咸阳,予以销毁。四、制定严苛的法律。此外,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这就造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土之上,莫非王臣”的局面。在思想文化上只是采取了严刑苛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这对后来的秦朝也造成了很大消极影响。他推崇法家思想,极力清除儒家思想的影响,迷信暴力统治而轻视教化管理,留下了极大的后遗症.而这些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突然死去,他的死亡使秦的灭亡成为了不可避免。

秦始皇做为“千古一帝”,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第一个皇帝,也有中国历代皇帝无可比拟的意思。他大力开疆拓土,东南并闽越和东瓯,置闽中郡,有今福建全省及浙江东南部。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南五岭并南越,置桂林、南海、象郡3郡,相当今广东、广西2省;北逐匈奴,拓地至阴山一带,将河套地区开置九原郡;将战国的燕、赵、秦长城重加修筑和连接,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的秦长城。史载其时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响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河为塞,从阴山至辽东,具并入其版图。此外,秦始皇还开通了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邛、冉等等,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秦始皇曾三巡琅琊,登泰山,在泰山封禅,送徐福东渡、登高台观沧海、伐湘山树赭其山等皆为世人所知,但还有一个细节隐蔽在司马迁粗线条的叙述中易被忽略,是说秦始皇第三次出游时,“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寥寥十几字,道出了秦始皇个性十足的举动:乘船经海路去琅琊。洋面无垠,涛浪不息,连续几十个昼夜在海中颠簸。想象那情那景,我们不能不在意有关专家的看法:秦始皇有着超凡的海洋意识、拓疆意识。这是后来的武、唐宗、宋祖、及成吉思汗等帝王所不可企及的。

在秦始皇时期,秦帝国人口总数在2000-万之间,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郑国渠(公元前前246年)都是他在位时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无疑对农渔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秦始皇一方面兴水利、修驰道、筑万里长城……,有推进生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野蛮残酷的统治政策,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社会生产受到了惨重的损害(尚钺语《中国历史纲要p29》)在农业方面,通过推行奖励农垦的政策,把以前的“重农抑末”政策改为“上农除末”使土地私有制法典化,亦有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毛文风《中国通史》秦王朝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但是,做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的功劳和贡献,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它的伟大作用和历史地位值得我们加以大大地肯定。在明亮的历史天空上,这颗明亮的古代巨星的光辉是不应该被历史湮灭的。”

林子豪缓缓的说。

李高说“我靠,秦始皇这么厉害!”

林子豪说“厉害也没有用,后来他的江山都不在赵高手里。”

李高说赵高很厉害吗?”

林子豪说“赵高在秦始皇死后权倾朝野了!”

李高说“我们去投靠赵高吧!”

“边关告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