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洛城首任大法官(1 / 2)

杨宣布河湾地改名,建城。

世间有太多个河湾,一条大河波浪宽,以后要是别人家村子也在河湾,那岂不是也能叫河湾地。

所以杨俶把两个聚落统一之后的政权所在区域,命名为洛城。

洛城在洛水南岸,与列山聚落遥遥相望,也许未来有座桥会把两个聚居地相连,形成一个城市,但目前它们还是如同历史上的布达-佩斯一样分开的。

多瑙河在匈牙利大平原上流淌而过,由北向南,西岸是布达,东岸是佩斯,直到十八世纪的工业水平足以建造出横跨近千米河面的大桥,才让两地连接,使得两座城市合二为一。

正是如此,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列山聚落成为了隼翼的封地。

南岸在杨俶的全力建设下,已经形成了连成一片的狭长农业区。

耕地沿河分布,既容易获得灌溉的水源,又占据了冲积平原上最肥沃的土地,在一段时间的耕牛加青铜犁开垦下,田陇密布,沟渠井然,耕地中零散地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棚屋,这里面住着奴隶家庭,他们还没有完全被解放,各自从属于奴隶主。

奴隶主的居所则能够被一眼认出。

没别的原因,大家都在效仿大首领的造房子方式。

就是没有那个水平,外形也得学个七八分像不是,否则就是落后于时代,自绝于人民,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奴隶主的房子,大部分使用原木建造一座小型的两层塔楼,方形或圆筒形不一,但相同的是窗户开得较小,起到了射击孔的作用。奴隶主的起居室就在塔楼内部,武器和食物也储存在这里。

与此同时,塔楼周围被圈出来一块地,用泥土堆高,形成了矮墙加木垛的结构,拥有简单的防卫能力,俨然一座座微型的军事要塞,打起仗来,十个士兵往塔楼和矮墙上一站,怕是能抵挡住三四倍以上的敌人。

杨俶之前就发现了大家的动作,心说远古时代的弟兄们都很没安全感啊哈哈哈,随你们去吧。

可后来有几个家伙把墙越筑越高,本来他才分到五个奴隶,算上家里七八口人,全都修要塞去了,搞得地都没怎么耕种,于是被杨俶制止。

攀比之风不可有,咱们洛城应当以生产粮食和工具为首要目标,房子造得太大太好,还能出个限购政策涨价不成?我都还没发行货币呢,无用功,咱就别干了。

于是杨俶订了个标准,塔楼,可以造,但不能超出两层;寨墙,可以修,但不能超出二百平方。

再说了,杨俶也不是怕手下的人造反,就是铺张攀比的歪风邪气,必须制止。

与此同时,随着农地陆续被开垦,不同地块之间密集分布,这些地块上的奴隶主之间,也产生了矛盾。

比如哪家的大豆长势喜人,一不留神长到了别人家的地头。

再比如哪家的水渠位置有问题,影响到隔壁家的灌溉。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说小不小,说大不大,换成从前聚落的时候,族长可以提供些意见,不过有时候就是两家抄起家伙,打死人命。

可咱现在不能当原始人啦,私自械斗和谋杀,是要被洛城巡逻队抓捕的,巡逻队领头的人正是虎牙,他闲来无事,军训又由尤利娅一手负责,于是公安局局长就让这家伙临时担任,哪家敢闹事,虎牙只要一上门,那便是手到擒来,乖乖捉了去审判。

不能械斗,那就要以文明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可现在社会结构已经变了,没有族长,也没有长老,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只有杨俶有权力,有威望调节。

封建法庭,应运而生。

法庭建在洛河城堡的东面,靠近主干道旁边,同时与一处河道临近,未来如果水运搞起来了,远一点的居民也能方便的来打官司。

为什么要把法庭看得这么重要呢,因为这是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利益,保证分赃均衡的主要工具,这种工具不是为底层奴隶服务的,它目前是一头张牙舞爪的野兽,是杨俶用于均衡下层统治阶级,且从他们身上剪羊毛的工具。

羊毛怎么剪?收开庭费。

开庭费用从官司失败的一方那里收取,类似于罚款,一部分用于补偿受害人,另一部分被充入杨俶的金库,这样除了每年从奴隶主那里收取的定额税款,杨俶还能多一些外快。

要知道中世纪法庭是领主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历史上他们通常以地租和商业税的形式来向佃农征收款项,但一年总的算下来,法庭的收入往往能占到第二到第三的收入位置,这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中古时代,是非常惊人的一笔款项。

与正儿八经的封建法庭不同,杨俶不是在压迫农民,而是在压迫奴隶主。

奴隶制终究是要废除的,不能任由坐大。

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这一大早,杨俶的法庭就开张了。

大首领脸上顶了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