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知景从小就与小伙伴不同, 他们爱玩,不喜欢听先生讲课,总是坐不住, 开小差,而他则很爱听。
先生讲的文章,说的含义, 他都很感兴趣。
在得知爹娘也希望他好好念书后,他便没有顾虑的沉入学习。
因为知道家里不易,他每日下学,都想帮爹娘干活, 但是却被爹娘拒绝, 只说他好好念书就是在帮忙。
原本就喜欢看书,背书的陈知景就更喜爱读书了,这不仅是自己的爱好, 也是爹娘喜欢的。
从三岁起,他就进了村塾,一直学到六岁,爹娘将他送到了镇上的私塾,私塾先生比村塾的先生更有文采, 教授的知识也更深奥,陈知景沉浸其中。
但没学太久,干旱又开始了, 田地没有产出,私塾先生加收束脩,陈知景心里惶惶不安, 他想, 大概日后没有书念了, 最多也就是在村塾上学,家里虽然吃得起肉,但他知道,比不上镇上的这些同窗,连镇上的同窗都有些退学,何况自己家里。
但他是幸运的,爹娘不仅没有放弃,还将他送去了县城私塾,说两边的束脩差不多,他怎么相信呢,一度打算不学。
但到底还是渴望念书,他想,应该相信爹娘,况且爹娘已经交了一次束脩,他就去上一段时日,只要爹娘吃的饭菜差下去,就说明家里没有银钱,这会本就吃得不好,再差就说明真的没银钱了。
只要差下去,他就马上不念书,不过当日,陈知景就得知了县城私塾收的束脩,还真的与镇上的接近。
而家里的饭菜也并没有差多少,陈知景安心的接着念书,这也是爹娘的心愿,他知道读书读到后面,学的深了,就能考取功名,给爹娘争光,既然已经花了爹娘不少银钱,就该读出个名堂来。
在县城私塾读了一些时日,爹娘也搬来县城住了,陈知景每日来回私塾的时间缩短到来回只有一刻钟。
他有更多的时候来看书,但他也想帮爹娘的忙,不想做一个连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人,寒窗苦读并不难熬。
九岁时,他有了一对弟妹,他们都很可爱,肉嘟嘟的,只要看着,心都软了。
那段时日,除了看书背书,他最喜欢的就是看着弟弟妹妹。
只是弟弟妹妹渐渐长大,只有妹妹依然可爱,弟弟是不太讨喜的,虽然他没有表现出来,但心里确是更喜爱妹妹的。
再之后,他考过童生,就没有多余的时候去关注弟弟妹妹,他需要苦读诗书,以弥补自己不是极佳的天赋。
或许在普通人中,他是天资不错的,但与那些真正的天之骄子来比,他还差得远,勤能补拙,他只有如此。
天道酬勤,在他从不松懈的奋斗下,过了童生,童生过了之后就是秀才,秀才过了是举人,举人之后是进士。
这一路,就算没有松懈,一直苦读,陈知景都不得不说自己是幸运的,从到府城开始,他就有了贵人相助,通判族叔,同知岳父,以及远在京城的两位叔公。
他们都给予了自己很大的帮助,让他在科举之路上能顺顺利利。
两位叔公不仅在科举之路帮他不少,在他的官场之路上,也给予了不小的助力,安安稳稳升到了正四品,少不了他们的帮忙。
可惜,大叔公致仕后不久,二叔公也跟着致仕,他的这一支陈氏旁支,他成为了真正的领头羊,之后在族里,他是那个要肩负重担的人,再没人能给他帮忙,主支的帮忙虽有,但并不多得力,锦上添花较多。
五十岁之后,陈知景升到了从三品,六十岁升到了正三品,然后就上不去了。
这没关系,他还有弟弟,还有儿子,正三品的官位足够他给弟弟儿子以及侄子铺路,将这一支发展起来,让自己这一旁支与主支的距离一步步缩小。
——
若是干旱没有及时结束:
干旱持续太久,朝廷不稳,各地已有农民起义。
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很是焦急,他们如今的好日子,全赖太平天下,若是天下不太平了,自家该如何,家里的粮食也就够自家吃上小半月了,就这些已是想尽办法弄来的。
也不光是夫妻俩在焦急,整个陈家村都陷入了惶恐之中。
陈家村要比旁人更多些远见,在干旱持续了两年还未结束,村长就召集各家当家的男人开了会。
商讨接下来该怎么做,不过朝廷这才第三代,大家都不觉得会倒,因此只是觉得应当多囤积粮食,节省着吃,别的还是照常。
可干旱持续了三年多,依旧没有要下雨的痕迹,几乎每家每户都耗尽了粮食,外面的烧杀抢掠也止不住,眼看着马上就乱到自己村子,朝廷也没有什么法子,赈灾粮也无济于事,去年发了一些,可这是大面积的干旱,没有产出,朝廷的粮食吃完,还是要饿肚子。。
没再犹豫,村长当机立断,“咱们先去山里躲一躲,咱们人多,家伙什都带着,碰到了那些人也不怕,只是你们记着,一定一定不能落单。”
“就到这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