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4 / 4)

古代种田奋斗史 方瑜 8139 字 2022-05-18

自然也能过好,杨稔在确认娘家不用自己帮衬之后,就安心收集食物。

田地都只种了不多,还是得依靠山里自有的食物。

没有干旱的时候,杨稔都是爱囤积食物的,如今更是,一旦看到什么吃的,她都要收集了。

夏初,外出采集食物的夫妻俩碰到了心心念念的兔子。

兔子看到人就跑,夫妻俩飞快地追了上去,好在这地方于兔子很不方便,追赶了没多久,兔子就被陈如松抓住。

陈如松翻开一看,乐道:“是只公的,看来咱们的小兔子不远了。”

“真好。”杨稔喜滋滋。

有了一公一母的兔子,夫妻俩每日都细心喂养,到秋季,母兔生出了六只小兔子。

刚好是三只公的三只母的。

“等再养大一些,就拿一只半大的公兔子去换只小鸡来。”许久没吃鸡蛋了,杨稔很怀念,其实鸡肉她也很想吃,但能一直有鸡蛋吃更好。

陈如松也赞同,又说道刚收下来的粮食,“今年收的稻谷晒干当粮种,先不吃,明年能多种一些,多收些稻谷就能当主食吃了。”

“好,收下的玉米能吃一些。”稻谷不多,存着当种子是对的,再馋也得忍着。

“玉米留够种,就都能吃,只要明年还是今年这样,咱们日后也就不愁吃不饱了。”陈如松叹息。

“是啊。”杨稔沉默起来。

六只小兔子养到开春,活了五只兔子,两只公兔三只母兔。

陈如松拿一只公兔去村长家换了一只比兔子小不少的母鸡,虽然不如兔子大,但也是半大的,能养活不会中途死掉,日后还能下蛋,如今是比兔子更值的存在。

母鸡养上一段时日,就下了第一个鸡蛋,杨稔将鸡蛋做成蛋汤,一家三口都能品尝。

美滋滋的喝了一口,陈如松感叹道:“真好喝啊。”

杨稔连连点头,这可是蛋汤,能不好喝吗?

“等下一窝兔子出来,咱们就再换一只母鸡,这样日后每日至少能有一个鸡蛋。”鸡蛋很有营养,自家如今都吃的差,该补补身子。

陈如松没有不同意的,直点头。

第二年,还是与去年一般,雨水够多,大家又开垦了一些田地耕种。

春季的农忙结束后,两个村子的村长都派了一些人,一起下山打探情况。

这一次陈如松不在其中,陈家村人多,这才第二趟,轮也没那么快轮到他。

这一次的消息,是外族已被打退,各地的起义也平定了一些,或许等年底一切就都恢复平静了。

或许明年就能回陈家村生活了。

这个消息让大家都高兴不已,山里那有平地住的舒服,何况他们都还有田地在,谁也不想丢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田地以及房子。

有了这个盼头,这一年大家过得很愉快,到了秋末,两个村子又派了人下去打探。

得知他们这边的叛乱都已经平定了,别的地方还有一些,但人数已经只有几万,朝廷几十万的兵力,谁胜谁负不用说的。

当即,村长就下令收拾东西准备回村。

因为干旱,第三年,朝廷就免了赋税,是以这些年陈家村与杨家村的人才能安安心心待在山里,不用担心别的,如今风调雨顺,明年应当就要收税了,是该回去了,否则会被除名的。

这次回去,东西不可谓不多,驴派上了用场,背上驮了不少东西,大房二房他们人多,一人一个大包袱,至于粮食,只能来两趟。

当初车架解了,陈如松没有乱丢,藏在一个山洞里,这次下山,他过去瞧了瞧,发现还在,换了绳子,木轮子和车板都还能用。

陈如松兴奋道:“媳妇,咱们能用上驴车了。”

夫妻俩高高兴兴上山将东西都搬了下来,用驴车驮回去。

到家后,杨稔和小景收拾东西,陈如松过去帮大房二房以及杨家拖粮食。

搬完东西,就开始收拾家里,陈家村的田地都长满了杂草,每家每户也都遭了贼,东西乱作一团,到处都有蜘蛛网,真是百废待兴。

夫妻俩辛辛苦苦将家里的房子打扫干净,东西规整好,该洗的洗了,将田地的杂草烧干净,犁一遍,都要过年了。

开春,田地种上粮食,一切仿佛回到了干旱前,除了没养猪,兔子和鸡都养着,田地也都种着,一切欣欣向荣。

这一年,小景十二,因为干旱,许多孩子没学到,村塾延迟了年龄,能学到十五岁,夫妻俩将小景送过去,他们则努力挣银钱,依旧想送小景一路念书,参加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