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一封家书(1 / 2)

“是老夫人吩咐的,她听说这是少爷在宁波看上的妞,就要看看苏小姐的模样。”

应该是刘芒的母亲听说此事后,就安排刘恒给截胡了。索性刘芒也不想这事,“此次金陵来回,路上是否安稳。”

“少爷,说实话,不太安稳。送苏小姐回金陵的时候,遇到了三波截道的,都被我杀了。听说整个江南府的军队都被调离了。我一路打探才知道,三天之前,有十多道圣旨到江南府的各大军营里,圣旨的内容只有一个,要江南府所有的部队全都发往山东府抗倭。”

听完这话,刘芒撕了一口气,“朝廷竟然绕着金陵,直接把江南府所有的军队调走了?”

“是这个意思。”许褚点头。

刘芒突然灵光一闪,了解了其中的缘由。“早上我大哥说调令,我还有狐疑,我甚至以为这是假传的圣旨。但是今天我算明白了,方正茂这事要釜底抽薪啊。”

旁边烤着火的赵云听到这话也点了点头,“这丞相可比曹丞相还狠,无论如何曹操还灭了乌桓这等异族,而这方丞相是引贼入室。”

听完赵云这话,马元悠悠的问:“乌桓我知道,几百年前就被灭了,但曹丞相是哪朝丞相?”

“以后有机会给你讲。”刘芒没搭马元的茬。“我大概猜到了方正茂的意图,将江南府的兵力抽走,然后配合倭人进攻。我估计,方正茂还不知道梁波被我们抓了。等倭人攻入宁波,梁波里应外合,之后可直取金陵。”

一直沉默不语的卓蒙这时候发话了,“在大殷朝廷,方正茂有四个政敌,一个是掌握三十万镇北军的方修,一个是山东府知州李杜黄,一个是湖广知州张若无。方修被调离北境;李杜黄听说带兵亲自督军,现在不知所踪;张若无现在病入膏肓,上个月已经上书告老。只剩老爷了。”

“卓蒙,师兄。你们跟我说说现在大殷的军队情况。”

卓蒙回道:“我们殷国最强的军队有三支。排名第一的就是北境的镇北军,共计三十万人,统领叫方修。京师的禁卫军十万,由太子亲率。南境的镇南军有十五万人,统帅叫胡庆儿,在江湖武道榜上排第十一名。其次的是镇西军,有八万人。一直驻扎在吐谷浑边界,统领叫刘博浩,此人是我刘家的旁系,算是老爷的族弟,江湖武道榜上排名二十位。另外的就是各府的府军了,没府最高不过十万人。”

听完这些,刘芒好像想到了什么,但这个思绪感觉没抓住,沉吟片刻,“卓蒙,你马上安排暗卫,去了解一下方正茂和方修的恩怨,最好是把这两家祖宗十八代都给我挖出来。”

“是。”

“子龙和师兄也去休息吧,明天起早还得练兵。许褚,你也去休息吧。”

几个人听完刘芒的吩咐,都抱了拳,离开他的营帐。

刘芒刚脱衣想要睡觉,许褚又折返回来了。

“少爷,刚才忘了,老爷让我转交给你一封家书。”说完就从胸口掏出一封信。

刘芒接过,对许褚摆了摆手。

信封上写着“吾儿尚卿亲启”。

刘芒用小刀刮去了封蜡,缓缓打开。目入眼帘的是十分铿锵有力的字迹。刘芒感叹,这刘博庸果然有真材实料。光这一手好字,就够给个状元了。

...

刘博庸父示,吾儿尚卿无恙,甚感欣慰。闻汝以雷霆之势扫平梁波之匪众,汝母胆战心惊。每夜以泪洗面,劝吾召汝回金陵。

大殷朝局势糜烂,而山东府更甚之。倭人以十万军犯我殷朝,来势汹汹。吾不忍天下苍生涂炭,必将举全江南之兵,倾力一战。

但梁波小贼所言,另有十万倭人将犯我江南。族内暗卫已传信,事已证实,此战首冲宁波。知吾儿志在功成大业。故狠心留汝在宁波召兵,以御倭寇。尚卿毋罪于我。

但未曾想,吾儿竟以短时之内,召二千新兵。

吾儿自得仙人点化,文武双全。吾闻之,汝之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知汝今文甚美;又见你每日强身壮体,以神仙之法,修得武功,可手刃倭人。也知吾儿胸之沟壑,但为父母,只望吾儿,保重身体。若有极险,万不可涉,童桐、卓通、卓蒙等人,自会护你周全。

然为父未老,身体硬朗,尚能舞剑。随局势不明,但吾儿大可继续纨绔,为父也可护你平安。吾儿若想继续屯兵于宁波,吾也全力助之。

汝师童桐不日将领军三万,接手宁波防务。镇海军将被朝廷调走山东,但不日也可返回。

宁波城墙高坚,汝也可投奔汝师,得以庇护。

暮秋十月,今冬必寒,劝儿尚卿多添棉衣。

...

现在已经午夜,地下的潮气反了上来了。刘芒坐在火炉边看着信,心里却十分温暖。

刘博庸的信里处处透露着关心,但刘芒却知道,他现在也被这局势弄的焦头烂额。

本想和衣睡觉,但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索性就穿上武士服,出去走走。

刚出了营帐,一张大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