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秦霄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大通这两个字打造成了金字招牌。
开封城的有钱人中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吃大通,用大通,挣了银子存大通”。足以说明大通这两个字的影响力。
按照秦霄“以产品和服务塑造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集群”的思路,继续扩大品类,建立大通商业帝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秦霄现在的商业体系中,已经涵盖了金融、食品、机械、钢铁四个板块。
本来在他的规划里,还要涉足香烟和白酒这两个堪称暴利的产业。
但是这年五月发生的一件大事,让秦霄改变了他的规划。
就在“清风徐来在开封城内”风生水起,如火如荼的同时。
在大宋和西夏的边境,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战役。结果以宋军的完败而告终。
自庆历四年宋夏和谈以后,两国以屈野河为界,并各自退守二十里作为缓冲区。
五月初,西夏军队在国相没藏讹庞的授意下,陈兵数万于两国边界缓冲区。一是为了抢收缓冲区的夏粮,二是妄图引诱宋军出击,挑起事端。
陕西经略使庞籍(后世小说中庞太师的原型)命令管勾麟府路兵马郭恩率步兵、骑兵一千四百余人以巡边为名前往侦察敌情。
结果因为监军宦官黄道元的刚愎自用,无知自大。致使宋军孤军深入,结果在断道坞落入了西夏军队早已布下的陷阱。
在数倍于己的西夏伏兵围猎下,宋军几乎全军覆没。统领郭恩拒降自杀,其他将领或陨或俘。
消息传回开封,朝野一片哗然。
众所周知,自庆历四年至今十余年来,宋朝每年赐给西夏白银七万多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以换得边关的和平。
如今这么多钱不仅没有换来和平,反而换来了西夏得寸进尺,虎视眈眈。
朝廷上下正义之士莫不义愤填膺、捶胸顿足。恨不能持戈上阵,决一死战!
自西夏立国以来,宋朝与西夏交战数次,结果屡战屡败,无一胜绩。
这么多年来,名义上是西夏臣服于宋,为宋的属国。
但实际上却不过是宋朝掩耳盗铃罢了。宋朝以赏赐之名,行进贡之实。
成为一只俯首称臣,交着巨额的保护费的大肥羊。这和大宋的实力是严重不相符的。
秦霄是从王安石处了解到的这一事件的始末。
王安石在讲述时,数次忍不住拍案而起、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也是在那天,两个人又一次推心置腹地讨论了强军报国的话题。
“兄长还请息怒,保重身体要紧。兹事体大,一切还得从长计议。”
眼见王安石悲戚不已,秦霄急忙宽慰道。
“简直是奇耻大辱啊!就在前几日,没藏讹庞老贼将被俘之人割耳割鼻,放归我朝。贼子辱我甚矣!”
王安石此时已经出离愤怒,咬牙切齿,愤恨不已。
秦霄感同身受,能够深切体会到王安石此刻的心情。
作为日后的一代明相。王安石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然而在国家遭受如此屈辱面前,却又无能为力,无计可施。如何不让人愤懑难当。
秦霄思忖,不如趁此机会袒露心迹。若得王安石相助,日后大业必成。
“位卑未敢忘忧国,小弟虽投身商界,然终怀实业报国之心。小弟不才,愿追随大哥左右,宁肯倾尽所有,只为保国安邦!”
“好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好一个实业报国!”
王安石闻言,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
“若天下人之心皆如贤弟,我大宋何愁不能兴国安邦?如今朝廷积弊已久,人才匮乏,军备涣散。我等正当为国分忧,何惜肝脑涂地。”
秦霄的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真真切切地说到了王安石的心坎上。从秦霄身上,他仿佛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贤弟虽然年轻,却是商业奇才。实业报国,也是强国之根本。贤弟事业日隆,定能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
秦霄闻言,知道自己实业报国的思路虽然得到王安石的认可,但是却并未触及到他真正的心结所在。
如今大宋国力已然非常强盛,但却称不上强大。富国强兵只做到了富国,军事实力却很孱弱,不能抵御外患。
加上边境刚刚兵败,王安石此时最忧虑的,不是经济,而是军事。
“兄长谬赞了,弟实愧不敢当。”秦霄决定将自己的强军梦想合盘托出。
“不瞒兄长,小弟虽身在商界,实乃为了生计,而非抱负所在也!”
“哦?贤弟此话怎讲?以前倒是未曾听你言说。”
王安石半是疑惑,半是好奇。
秦霄肃然道:“商业兴旺,可得国富民强。富国强兵,方可得安居乐业。今我朝虽有内忧,却不失繁荣之本。然则外患不除,终将殃及社稷根本。”
王安石又惊又喜,秦霄一番慷慨陈词,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