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刮目相看。
“工商经济乃国之命脉,兵事则关乎国家存亡,此二者缺一不可。如今我朝商业繁盛,自不必说。然则不修兵事,致使兵疲将弱,边患不除,此实乃吾所虑也!”
“兄长身怀社稷,忧国忧民,让人佩服。”秦霄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下虽一介草民,亦常思富国强兵之道也!”说到此处,秦霄肃然起身,颇有些慷慨激昂、激扬文字的感觉。
“贤弟思高虑广,定是已有高见!”王安石用期待的眼神注视着秦霄。
“高见实不敢当,不成熟的想法倒是有几条。”和王安石拽了半天的古文,秦霄此时无比怀念大白话。
“在下在商言商。窃以为国之相争,除了刀兵,另有商战。昔日管仲曾以经济之法弱楚、鲁、衡山等国,齐国终成霸业。此上善之谋,吾朝亦不妨效法之。”
秦霄的第一条方略,就是管仲发明的经济战。王安石精通古今,自然是知其厉害,不由得连连称是。
“第二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辽夏吐蕃,皆为蛮夷。其人勇武有余,而武器相对单一。吾朝国力雄厚,若能专研武器,必能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第三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刀剑虽利、箭矢虽快,亦抵不过谋略之功。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终极因素。太学中若能加入兵法计谋之学,则可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此长久之计也。”
“第四条,最是根本。强兵之难,不在军旅,而在朝堂。当今官家仁厚,不忍大宋子民身陷刀兵。然则历朝历代,成败皆在兵戈。唯有自上而下,有强兵之心,有以战止战之意,此事方可成也。”
秦霄一语道破天机,王安石亦深以为然。
“贤弟真乃俊杰也!朝堂之事,吾尚有可为,当择机上书官家。然则商战之法,武器之事,还要有劳贤弟谋划。为兄自当全力配合。”
王安石明察秋毫,知道秦霄既有所思,必有所得。当下便将这两项工作托付给了秦霄。
而他自己也在不久以后,给当今天子写了一封一万余字的奏疏。在这封奏疏里,王安石主要提到了国家的人才教育与官员任用问题。其中所述“文武和一”的教育理念,就来自于秦霄提出的“军校”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