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自从秦霄确定让周万里带领商船前往高丽以后。
周万里唯一担心的,就是他走以后秦霄的安全问题。这让他几乎彻夜难眠。
刚好第二天清早,他的这个师弟赵驰缠着他要切磋拳脚。
周万里就像往常一样,陪着他操练起来。
两人你来我往,攻守之间,周万里一个不注意,被赵驰一脚踹翻在地。
狼狈倒地之后,周万里不怒反喜,因为赵驰的这一脚给他踹出来了灵感。
他决定把赵驰留在秦霄的身边,如此他才可以放心远行。
赵驰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已经发育成型,身材比一个普通的成年人还要高大。
而且赵驰还颇具武学天赋,脑瓜子也好使,比武时经常屡出奇招。
就连自己这个当师哥的,也常常成为他的手下败将。就像今日这样。
如果能有赵驰保护秦霄的安全,他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远行了。
对于师哥的安排,赵驰自然是一百个不乐意。
那威武漂亮的大船、一望无际的大海、还有神秘莫测的番邦,每一样都让他无比神往。
不过这孩子倒是颇识大体,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拒绝了这些诱惑,坚定地担起了保护董事长的重任。
就这样,秦霄和赵驰二人一路乘船骑马,足足走了十来天的时间,才回到开封。
回去之后,秦霄快速地处理完大通商社这段时间积压的事务。
然后立即着手筹备与陆路邻国的外贸事务。
今年五月份,西夏国国相没藏讹庞在断道坞埋下伏兵,造成宋军一支千余人的部队全军覆没,或俘或擒。
这一事件不仅严重伤害了大宋人民的感情,也伤害了大宋朝廷和官员的脸面。
因此在安抚使庞籍的提议下,朝廷关闭了宋夏两国贸易往来的大门。
实质上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削弱西夏的综合实力。
所以这个时候秦霄别无选择,只能先与北方的辽国开展双边贸易。
站在当时的开封放眼北望,北辽几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
前年的时候,欧阳修作为贺契丹登基使前往辽国的上京出差。
他乘着马车从宋京开封出发,经过五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才到达辽国的京城上京。
单是从开封走到与辽国的边境,就耗费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车马很慢、距离很远的时代,漫长的距离就犹如天堑一般。
进行国际贸易的难度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但是秦霄别无选择。从他立下重塑历史、保护大宋文明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任何的困难可以让他放弃。
在他的战略布局里,辽国所在的北方,是他最重要的战场。
在计划实施之前,他专程去拜访了欧阳修,请教他的意见。
因为欧阳修去年刚刚从辽国归来,对那里的状况以及沿途的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
听完了秦霄的来意,欧阳修捋了捋自己的长髯。他望向秦霄的眼神中,很明显地透露出内心的诧异。
去年出使辽国的经历,到如今依然历历在目,犹如就在昨天。
相比开封的繁华,辽国京城上京甚至比不过大宋一个普通的县城。
遥远的路途上更是遍布荒漠戈壁,经常走了数百里地都不见人烟。
这次孤寂的旅行,对于生性浪漫好玩、喜欢热闹的欧阳修来说,不亚于经历了一场噩梦。
因此当听闻秦霄要开展与辽国做贸易之时,欧阳修颇为惊讶和不解。
“辽国赤地千里,多野蛮粗鲁之辈。且路途甚远,其间艰难险阻、危机四伏。与之贸易犹如虎口谋食,火中取栗。贤弟何置自己于险地耳?”
欧阳修很想劝说秦霄赶打消这个念头。
“欧阳大人身居高位,尚且不辞劳苦,远赴边关之外。”秦霄一番慷慨之词:“为弟者又何敢安享荣华,而不顾思虑国之未来呢?”
“贤弟此话又做何解?”欧阳修难免腹诽,面前这个小子不就是做个生意,如何还要扯什么思虑国之未来?
秦霄此时也不加隐瞒,将自己准备开展贸易战的思路向欧阳修和盘托出。
春秋时齐国丞相管仲开展贸易战的故事,欧阳修自是早已熟知。而管仲也是他仰慕不已的典范。
所以对秦霄的思路他自然是轻松理解。但是这个想法被一个朝堂之外尚未弱冠的年轻商人提出来,还是让他无比震惊,大感意外。
“贤弟能有如此大志,实在是可钦可敬。我大宋有民如此,何愁大宋不兴耶!”
欧阳修对秦霄的抱负甚是感动,不由得大发感慨。
但是感慨之余,他还是难免有些疑虑。
“贤弟之志,甚慰吾心。然则以你一人之力,欲撼北辽举国,恐收效甚微,不足以伤之也!”
秦霄坚定地肃然起立,再一次慷慨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