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乌合之众(1 / 2)

一个人的斧子丢了,怀疑是自己邻居偷的。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在他有了这个想法之后,邻居任何动作,不论有多正常,都让他觉得像个贼。

太子赵仲始,这几天就是这个疑邻偷斧的人。

自从赵叔程提出袭击赵展的可能是他的儿子赵伯终之后,他越是想越觉得有道理。

赵展之子赵伯终,确实是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

没错,他是赵展的世子,他是未来的合浦君。可他万一有野心呢?万一他想篡位做国君呢?

那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坐等赵展和国都矛盾激化,然后起兵造反。只有赵展当了国君,他赵伯终才能是一国太子,未来的国君。

当赵展已经与国都一方和好之后,赵伯终便失去的这个机会,永远只能做个合浦之主,他的野心得不到满足,所以才残忍袭击自己的父亲,诬陷国都一方于不义,让自己的起兵师出有名。

这些逻辑全是太子自己推演出来的,赵叔程根本没说。

在赵叔程看来,不论这种推测是不是真的,都不要紧,只要听起来有道理,那就可以了。

因为他也可以将这些公之于众,对合浦一方的诬陷进行反制,让国都一方不那么被动。

战争虽然残忍,但毕竟还是要遵循一定的道理与逻辑,简而言之是要尽量将自己的战争行为说得正义一点,让对方显得邪恶一点。

正义与邪恶对于战争双方来讲可能不是很重要,但因为社会总体遵循正义,所以这种师出有名,是可以得到得道者多助的好处的。

在太子和赵叔程都认定了这个现实之后,他们要面对的是下一个问题:如何剿灭叛军?

事实上,太子对于战争的事情还是很慌张的,毕竟他本人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

所以,他只能委托赵叔程平定叛乱了。

在此之前,他是准备将所有禁军的指挥权交给赵叔程的,但当赵伯终为了野心而杀害父亲的推测出现后,他便有所顾忌。

到此为止,在南交国,父子兄弟的分裂背叛,已经全部出现了,他不得不多想。

最后,太子仅仅将国都以西的军队交于赵仲始调遣,赵叔程当然知道他在想什么,不过也没有放在心上。

毕竟太子多学了一个心眼,对南交国的以后来讲,应该是件好事。而且,西部禁军也辖有三百头战象,剿灭叛军应该是够的,因为除此之外,还有郁林郡的驻军可以调遣。

在合浦一方宣布国都一方的“罪行”之后的第二十天,双方终于打了起来。

交战的地点在距离国都直线距离仅仅三百里,但由于重山阻隔,这实际上是一个多月的行军路程。

国都一方并没有出兵,赵叔程是派郁林太守李震主动出击的。郁林郡的驻军距离合浦军更近,出击更加便利。

由于地理的限制,双方基本都是步兵交战,比起中原大地上的骑兵正面冲锋,这场战斗更像是一场小型的丛林遭遇战。

郁林太守李震仅仅出动了一千步兵,因为按照赵叔程的指示,这次只是为了试探叛军的实力,点到为止即可。

由于合浦军的行军速度很慢,这一千人很轻松就提前埋伏在其必经之路上,具体是在一道山谷的最末端。

李震有不少和蛮夷作战的经验,在他眼中这些南蛮与中原人想象中的南蛮很不一样。

或许是由于自负和经验主义,中原人总以为蛮夷只是一些凶狠暴虐的野人,而对于战法谋略他们是一无所知的。

但李震和南蛮打了十几年,他得出的结论是很不一样的,别的地方的蛮夷是怎样的他不知道,但南交国的蛮夷并不是有勇无谋之辈,相反还极其奸诈。

对于这些印象,李震直接用在了对合浦军的经验上来。因为他听说过,这些年来合浦早有反心,早就聚集了一大片乌合之众,其中绝大部分是四处流散的蛮夷。

所以虽然这里有一道对方必经之路的山谷,李震却并不埋伏在这里,他觉得对方肯定不会上当,必然会先派探路的斥候。

最后李震将预定的埋伏地点选定在山谷的最末端,那里几乎是个平原了。

但让李震万万没想到的是,尽管是这样保守的战术,竟然也取得了十分不俗的战果。

宋十七的四万大军,是在对方埋伏好的第三天才来到这个地方的,果然如李震所料,宋十七不敢贸然进入险地,先派了斥候进行探查。

但问题就在于,宋十七虽然不上当,但他手底下的人毕竟是由乌合之众组成的杂牌军,许多兵卒(姑且称作兵卒)并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训练。

派出的一支一百多人组成的斥候队伍,花了五个时辰就查探完毕,然后在返程之后告诉宋十七前方安全的消息。

实际上,这些人仅仅只侦查了山谷的前半段,别说最末端,就连深一点的地方都没去过。

结果,当宋十七的大军呈一字长蛇阵开进山谷之后,前半段龙飞凤舞,后半段鸡飞狗跳。

由于排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