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修静(2 / 2)

我的股市 山下竹园 3820 字 2022-12-29

活的减法又有几人学得会?

对于心无负累的人来说,闹市一隅里的小水塘,可能就是美丽的海洋。而对于心负重重的人来说,站在海边,看到的依然是一片苦海茫茫。

所有的修炼,就是围绕“身心”二字,修求的无非是“快乐”和“健康”。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五气归元,最终达到练神还虚、复归无极、无思无为、物我两忘而“天人合一”的无极境地。此乃修身之道也。

道家说:只有放下手上、心里的重担,才可以担得起道;佛家说:你杯子里的水不倒掉,我怎么把我的倒给你呢?放下过往,心无挂碍,专注守一,此乃修心之道也。

生活就是一个长跑,健康快乐跑到终点的人才是得道圆满的修行者。正如这个寓言,上帝问面前的人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成功吗?有的人回答事业有成,有人说家财万贯,还有人说遇见一生的爱人......最后上帝说了,你们中间最后见到我的才是最成功的。

不管是被无限美化的隐居生活迷惑而来的,还是为名利前来只为粉饰妆容的,最终的结果是让清净安谧的终南山变成了喧嚣嘈杂的闹市。而本地山民借着这样的热度靠着租房、做农家乐得以致富,继而搬下山,住上了他们心心念念的好房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山上的总想下来,山下的却总想上去,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围城。

本来想活在心中的风景里,而最后却成为别人的风景,这样的结果,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真是:尘世多喧嚣,各有各活计,有人星夜赶考,有人辞官隐退,有人入世历练,有人出家寻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净土,也许当我们找到它时,就会明白自己存在世上的意义 。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句话,自古流传很广,也有多种解说。

我认可的说法是古代"隐士"的三种境界:

有能力的人、勘破人生的人,希望解甲归田,忘却世事,与世无争,沉湎于桃源世外,借助周围的环境,过隐居的生活,这是"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隐居于喧闹的市井之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那些顶尖的人,隐身于朝廷之中,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大智若愚、淡然处之,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

我国古代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只是形式上的“ 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因为摈除纷乱搅扰达到心境平和远比隐入深山难得多。

这一通理论,听的大家昏昏欲睡了吧。

好吧,归纳一句话:无论身居何处,只要放下杂念,心境澄明,就是修炼,就是得道。

例如,您现在正在看的这些啰嗦,只要您凝神专注,细心品味,遂得会心一笑的愉悦,这就是得道!

修炼就是这么简单!得道就是这么不难!

一口气说完这些,我说的是舌燥口干,而牛娃却听得昏昏泯然。

他睁开惺忪的睡眼,说:‘’得啦,打住。我再也不去终南山隐修了,还不行吗?‘’

说完,竟然用秦腔的苦音哼出一段大板乱弹:“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忽然一转头,牛娃问我:“咱们也不说在哪儿修炼了,深山隐居也罢,市井庙堂也罢,你说说,修来修去,大家到底修的是什么?”

我喝口茶,一字一顿地说:“佛家修的是成佛,道家修的是成仙,儒家修的是成圣。”

牛娃不满意地说:“说的太远,你就说说,咱们这些炒股的,该修什么?”

我笑笑:“其实,我说的不远呀,大家都是想通的,你看,佛家讲的是禅坐,道家讲的是打坐,儒家讲的是静坐,目的都是达到入定的效果,也就是身心入静。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修的就是一个字:静。只有静下来,你才能做到判断清晰、守得纪律、买卖有据。你不是这次还专门去找王重阳的活死人墓吗,那里就写着他的一首诗,还记得吗?”

牛娃一拍大腿:“对呀,记得!我当然记得。”

然后,清清嗓子,用他那特有的陕西话吟诵起来: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