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史料,劳驾。”
“都准备好了,女士。”
文森特带着她往档案柜走,看着刘伊妃欣喜的表情忍不住道:“你可以休息一会儿再看。”
“研究这些不容易的,iris当年第一次看到那几张照片,半天都没缓过神来。”
小刘勉力笑笑,肉眼可见的精神压力比进门时大得多:“谢谢你,文森特,我没事。”
档案员看着她窈窕的背影无奈摇头,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演员这么体验生活的。
由于十多年前张纯如在胡佛研究所长期驻足查询史料,他和这位华裔女作家算是相交莫逆,也算是给刘伊妃的苦行开了方便之门。
无论在现实、还是在路宽的剧本中,胡佛研究所都是一个极重要的场景。
这里是张纯如接触浩瀚史料的开始。
这些史料不但包括《魏特琳日记》。
还有《朝日新闻》“百人斩竞赛”报道、鬼子后勤记录、约翰·马吉牧师16毫米胶片母带等极为重要的历史证据。
也是张纯如后来用以在pbs电视台,与日苯驻美大使辩论的主要论据。
这些证据被张纯如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发现后,把复印件送到了国内,交给了许多大屠杀史实研究会和组织,成为了铭记历史的有力物证。
照片等物料更加脆弱,文森特带她来到了特藏室,这里的光线、湿度都有利于老旧物品的存放。
紫外线灯下,百人斩照片的银盐颗粒在刘伊妃虹膜上投出细碎光斑,那是防腐蚀的手段。
如果说《魏特琳日记》里,一行行、一段段的杀人、强暴字眼叫她看得头皮发麻。
那这些面目狰狞的渣滓照片,无疑是更加直观的视觉和精神冲击。
“呕!”
小姑娘有些猝不及防地神经性胃痉挛。
她突然想到张纯如日记中也有过类似的描述,也顾不得那么许多,在脑海里把自己置身于拍摄现场,开始思考人物的微表情和动作细节。
这种细节是无法从文字资料和当事人口中得知的,这就是拍摄前体验生活的意义。
反射性呕吐时,我应该先吞咽还是先眨眼?
刘伊妃想到路老板说的,人物的行动链条。
面对血腥史料的冲击,张纯如定然是想快速抑制住自己呕吐反射的生理反应,继续去追索历史的真相。
那她应当是左手继续翻页,右手按着自己的胃部?
面部的微表情呢?
应该是先有吞咽的动作来抵抗呕吐感,再痛苦地眨眼,接着眼睛盯紧了史料不愿挪开吧?
如果那个青年导演在她身边看到这一幕,相信会颇感欣慰地点头,这些都是顶级演员才有的细节感。
能不能做到看天赋。
但愿不愿意去做,就看演员自身的努力和心性了。
于表演一道上,刘伊妃也许没有黄蓉的天资聪颖,但却充满了郭靖的赤诚笃行。
诚然,天才演员也许不需要这样苦行僧式的生活体验,也能敏锐地捕捉到令角色形象出彩的细节和表演技巧。
但像她这样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惨痛的历史、逼真的环境中去进行深度体验,在极度真实的场景下进行演技的锤炼和塑造,显然更能领会到表演艺术的真谛。
小刘的这一步,是演员生涯蜕变极重要的一步。
但先不提这一步究竟能否跨越,仅仅是这样鼓起勇气、拿出时间、放弃一切来为一部电影做准备,就已经筛选掉内娱绝大部分的女星了。
小姑娘紧皱着眉头,对着史料回忆张纯如的手记,不断地抠角色细节,这是路宽对她的要求。
在大银幕下,在4k高帧数的数码摄像机中,细节就是决定角色成败的关键。
奥斯卡影帝刘易斯在《血色将至》里发现油井喷发时,他先是用舌头舔掉嘴角的原油(生理刺激引发呕吐反射),接着喉结剧烈滚动三次压抑呕吐,最后才从牙缝挤出笑声。
这个1.7秒的微表情链,充分展现出石油大亨既贪婪又恐惧的撕裂感。
梅丽尔·斯特里普在《苏菲的选择》中说出“带走我的女儿”时,左手突然按压胃部,右手指甲在桌布上刮出五道平行褶皱。
就这一个动作,差点把指甲都练出了裂痕。
还有《黑暗骑士》里的希斯莱杰,小丑舔嘴唇的动作就源于他对抗抑郁药物副作用的观察。
他在表演中,每次计划实施前,舌面会不自主扫过上齿龈,这种病理性动作使犯罪动机更具生理真实感。
所谓魔鬼在细节,即是如此。
刘伊妃掏出自己的诺基亚n95,这是她才换的新款手机。
不是喜新厌旧,是为了它500万像素的摄像头,她要把自己预演的一些细节拍下来,晚上回去仔细琢磨。
察看军刀照片时自己的眼神变化,是先看向刀尖,再看向受害者,亦或反之才是合理的?
当时的张纯如是怎么想的?
观看16毫米的马吉胶片时,听着放映机发出的齿轮摩擦声,刘伊妃想了想做了一个挺直脊背的防御性动作。
这应该是当初她看到暴行影像时的本能反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