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胜利走向胜利??(3 / 5)

彩云垂泪 末世战车 7994 字 2017-02-17

。大炮成为战场上胜利女神的代言人。

白洋民主联邦军炮兵与当时多数国家相比,至少在编制上要先进的多,采用当时在国际上都少见的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白洋联邦常备军的炮兵营采用3连每连6门的编制)。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与当时各国普遍采用的12炮制炮兵营比起来火力更加凶猛不提,单就火力打击速度来看要比12炮制炮兵营,尤其是当时采用3连4炮制的西鲁帝国陆军要快要猛。尤其是液压弹簧管退位速射炮(简称退管炮,现代火炮几乎都是这一模式)大量装备白洋联邦陆军后这一效果更加突出。

具体武器装备上,自产仿德式克虏伯75毫米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各部队的野炮均为克虏伯75毫米炮系列(克虏伯原装野炮,自产仿造克式野炮),山炮则为克虏伯14倍75毫米后装管退炮系列(仿造原装都有)。而且还有一点很值得称赞,当时各部队火炮的装备数量,每师54门山野炮满编,这点是西鲁帝国陆军全军任何一支军队所望尘莫及的。

整个陆军只有72门克虏伯150毫米重榴弹炮,虽然不多,但编为两个旅集中使用,杀伤力确实惊人。直到今天,任何国家的军队都很难抗住这样的火力。

白洋联邦军步兵团级支援火力使用当时流行的轻便步兵炮,炮兵随时可以出现在需要的地方。营级连级也有炮兵火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联邦军有了团以上建制的坦克部队和机械化步兵部队。她的坦克可以算是集中使用的,还有编制内专业负责跟坦克协同作战的步兵。

独立坦克旅全部装备仿制的德国LKⅡ坦克。

LKⅡ坦克的战斗全重为8.5吨,乘员3人,装1门57毫米火炮或2挺7.92毫米机枪,动力装置为“戴姆勒一奔驰”型5缸汽油机,最大功率为60马力(44.1千瓦)。坦克的最大速度为16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65千米。车体为钢板铆接结构,最大装甲厚度为14毫米。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仿制的坦克上还装上了无线电台,成为世界上最早装上无线电台的坦克之一。

白洋联邦军装甲旅和装甲步兵旅的坦克全部是仿造普鲁士A7V坦克,并加以改进的产物。每个旅只装备一种基本型号坦克,其余坦克由此型号改进,便于维护和后勤供应。

A7V坦克基本型武器系统,可以用“一炮六枪”来加以概括。坦克上的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低速火炮,身管长为26.3倍口径,1504毫米;火炮全重为193千克。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堪称是又一项“世界之最”。火炮的高低射界为±2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40度。发射减装药弹时的初速为395米/秒,射程为4000米;发射全装药弹时的初速为487米/秒,最大射程为6400米。

辅助武器为6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车体两侧各2挺,车体后部2挺,弹药基数为18000发,由12名乘员来操纵这6挺机枪。不妨说,机枪在当时起到主要武器的作用。由于有“一炮六枪”,其综合火力性能要优于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A7V坦克的整个车体为铆接结构,但是,它只采用普通钢板,不是装甲钢板,其抗弹性一般。前甲板的厚度为30毫米,侧甲板的厚度为15毫米,底装甲为6毫米。作为对比,英国的Ⅰ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只有6~12毫米,也是普通钢板。看来A7V的防护性能要优于Ⅰ型坦克。A7V坦克的火力较强,防护性能也不错。在战斗中,发生过英国的Ⅳ型坦克以3发炮弹命中一辆A7V坦克的事件,但那辆A7V坦克仍能继续战斗。

白洋联邦主要装备的是这种坦克的改进型,“三炮顶枪”,三门57毫米火炮,顶部旋转机枪塔。这一产品显露出白洋联邦军对炮兵火力的重视,炮确实比机枪更有威力。

在这种武器的具体使用上,白洋联邦仿照普鲁士人把A7V坦克编成若干个坦克小队,每个坦克小队有5辆坦克、6名军官和170名士兵,5辆坦克加一个连的步兵,步兵坦克协同作战。这点值得称赞。不过步兵比例有些高。

轻武器方面,白洋联邦军更为超前,甚至有些当代军队流行的武器配置理念。

从上次换装开始就全军尽量执行同一个口径标准,在那个时代颇有些现代后勤系统工程的味道。这也确实给弹药生产商提供了方便,只需要制造同一种口径的两种子弹,已经极大的降低了成本。联邦还放弃用量较少的手枪弹国产,国内军工厂只生产中间威力型枪弹,这可以说是比较经济学在军工领域的成功应用。

重机枪,全部是11.43毫米大口径马克沁原理水冷式,使用11.43mm中间威力枪弹。

单兵步枪(更类似于卡宾枪),11.43毫米,外形类似M-1卡宾枪及其改进型,可半自动射击,后期型号可连发,使用中间威力型枪弹,有效射程450米。

轻机枪,没有装备,有冲锋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