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初唐诗林桂花情议卢照邻(下)(2 / 3)

唐诗百花艳 蛋仔金 9354 字 2017-06-11

裕《山桂(此花紫色,英藻繁缛)》:“吾爱山中树,繁英满目鲜。临风飘碎锦,映日乱非烟。影入春潭底,香凝月榭前。岂知幽独客,赖此当朱弦。”

李德裕《红桂树(此树白花红心,因以为号)》:“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后素合余绚,如丹见本心。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

李德裕另一首咏红桂有诗句“芬芳世所绝,偃蹇枝渐直。琼叶润不凋,珠英粲如织。”

人们看到桂花常态是开花黄色,“黄桂”又叫“金桂”。其他颜色的桂花,选读唐诗各选二首。

李白《寄上吴王》:“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

杜甫《有感》:“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

颜真卿《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常衮《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翻黄桐叶老,吐白桂花初。”

以上唐诗涉及到“丹桂”、“白桂”。

李峤唐诗《桂》很值得赏析:“未植银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此诗道出“折桂”意境。

正是由于月宫中有桂树的传说,便由此也有了“蟾宫折桂”的说法,折桂成为中举的象征,如李商隐《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桂花香处同高第,柿叶翻时独悼亡。”而且人们将科举考试称为“桂科”,将科考高中称为“折桂”,登第人员的名籍则称为“桂籍”,再联系到月宫中的桂树,便有了“蟾宫折桂”一说。李白“亦攀丹桂丛”、宋代僧人仲殊在《金菊对芙蓉》中写道“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引骚人乘兴、广赋诗章。许多才子争攀折,嫦娥道三种清香:状元红是,黄为榜眼,白探花郎”,将不同颜色的桂花——丹桂即红、金桂即黄、银桂即白三色与状元、榜眼、探花——科举中殿试的前三名联系挂起钩来,妙趣横生。

唐朝文客作诗吟桂蔚然成风。中唐时期引种桂花开始普及,柳宗元自HN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晚唐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此时园苑寺院种植桂花,已较普遍。桂花香遍大江南北,竟然有“名人效应”。

看来,初唐“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词艳诗林,推动桂树的种植产业。而“沈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惊示后人。如:

宋朝杨万里的《丛桂》诗:“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郑域写宋词道:“嫣然一笑,风味人间没,来自广寒宫,真偷得天香入骨。软金缕屑,点缀碧琼枝,花藏叶,叶笼花,刚被风吹拂。”

直到“月中有丹桂,自古发天香”名句走进文坛。

桂花与明月,很早就联系在一起,因此,“桂月”、“桂魂”、“桂轮”、“桂窟”等,都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千古。,

桂花的神话传说不断,广寒宫的月桂就是唐代小说里的吴刚伐桂的故事。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学仙时因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许多年过去了,吴刚依旧每天伐树不止,而那棵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散落人间。只有中秋日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

早在汉朝,人们就用桂花制酒,桂花制茶。桂花食品的开发越来越多,如桂花月饼、桂花糕、桂花糖、桂花糖藕、桂花栗子羹等,都是美食品种。

比卢照邻稍晚20年的宋之问才子,描写桂花的诗篇诗句是有几篇数句,如他的“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东山桂枝芳,明发坐盈叹”等句,不如卢照邻诗才魅力。

南朝梁代范云《咏桂》:“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自从“八桂”进入诗词后,有的成为“用典”描写。

桂花的典故中有“桂林八树”,八树成林,源自《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桂林八树,在贲隅西。”八桂,今指GXGL市。

唐诗咏八桂诗句选读。

张九龄《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分庭八桂树,肃容两童子。”

韩翃《送端州冯使君》:“三峰亭暗橘边宿,八桂林香节下趋。”

常衮《早秋望华清宫树因以成咏》:“玉坛标八桂,金井识双桐”

权德舆《数名诗》:“八桂挺奇姿,森森照初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陶雍《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根倍双桐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