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失
色于张若虚。《全唐诗》载张若虚诗仅两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就让他以“诗琼”的头衔走进读者的心中。
古代《春江花月夜》的诗篇原来有许多,但是流传下来的越来越少。《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隋朝流传下来的有诸葛颖和隋炀帝杨广。阅读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二首: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阅读诸葛颖的《春江花月夜》:“引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
到了唐朝,有与张若虚同时代的诗人张子容,也有《春江花月夜》二首: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宣照浣纱人”;
“交甫怜瑶佩,仙妃难重期。沈沈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人”。
从以上五首五言诗,可以看到或明或隐在诗词中有春、江、花、月、夜各种景物。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不仅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而且歌词由五言诗变成七言诗,内容更加丰富,以宽银幕彩屏展现给观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以月统领并兼容春、江、花、月、夜各景色却是最有名的。后来的温庭筠写《春江花月夜》采用七言诗体,表明他跟随张若虚将再创制《春江花月夜》创作下去,但是温庭筠明显逊色于张若虚。
四维将《春江花月夜》列为高雅作品。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它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可让细腻读者陶醉于景语情语中。据说,现代大陆高中课堂上讲解此篇,会提到的两句评语:“孤篇压全唐”和“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先生的评语会带来精读大潮的。
西门幻金推测诗人对古人时空距离美的歌颂。从前的社会现实是古人为了生计,造成家人别离,只得借助神游万里,遐想联翩。情景交融,或许满足或许实现古人心态情感的需求。春江花月,极易漾起了幽夜相思情意。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原本呈现无休止状。但是相反相成,离夫怨妇可对春江花月夜抒发、宣泄、展示,盟誓、寄托情思。周而复始,寓意深远。
郎景川以为《春江花月夜》描写阴柔之美。以江、月多次入诗,月代表阴,江的成分主要是水,与火相对,属于阴的象征;春,阴中有阳;花,阳中有阴;夜,与昼相对,标榜阴性。这些性美色调应追溯到初创作者的设计。随后对格调气派篇幅容量的探索,特别是流质变化,则是再创者的业绩。
东方梦春表示感谢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如同琼花一样,拥有众多的观众。琼花,无论是仙花,还是培育之花,它们原产中国,树姿秀美,白花似琼玉,观赏性特高。
西门幻金告诉在民族音乐中,《春江花月夜》作为十大中国古典名曲之一,多么优美动听,情不自禁地哼起它的曲调,东方梦春伴随着乐曲高声朗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琼”张若虚,为读者观众巧缀雕琼绘美景。景语就是情语;由景生情寓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九龄、崔颢、李白他们的身影伴随张若虚的“琼花”、“琼枝”、“琼林”,各自吟诵出流芳千古的诗章。
与唐朝诗林里的琼花同色的花卉,有玉簪花。玉簪花笑嘻嘻地向观众走来,请看下一章对它的描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