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月隐残灰。战鷁逢时去,恩鱼望幸来。山花缇骑绕,堤柳幔城开。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宋之问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诗: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沈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如今读者面对以上两份试卷,再赏析评委上官婉儿的评语,想必也是心悦诚服。
清朝袁枚在《随园诗话》说过:“无所为第一、第二也。有因其一时偶至而论者,如‘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一首,宋居沈上。”
宋诗的优势在于内在的气势超越沈佺期,在赛诗会上评论涉及诗歌的气势美,无疑促使唐诗创作注重“气势”的艺术美。
袁枚作诗《上官婉儿》:“论定诗人两首诗,簪花人作大宗师。至今头白衡文者,若个聪明似女儿?”
四维看到:诗评沈宋“应制”二首,在歌功颂德才力方面,沈佺期以谦让收尾,而宋之问以自信结尾。欣赏上官婉儿的“诗评”;沈佺期擅长“诗酬”;宋之问以“诗颂”出彩。三家以各自特色,演绎了一场PK诗歌精彩赛,上官婉儿的评委角色,凭才情点评出众。
沈宋“比肩”故事,通过上官婉儿的“诗评”,让我们知道:竞争,可以分享春色,不能共享秋果;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罕见的。
明朝王世贞《艺苑卮言》载,中宗宴群臣“柏梁体”,帝首云:“润色鸿业寄贤才。”又:“大明御宇临万方。”和者皆莫及,然是上官昭容笔耳。
唐中宗自己原作诗句是“润色鸿业寄贤才”,后来由上官婉儿私下为他创作“大明御宇临万方”,他最后定稿选定“大明御宇临万方”诗句,更显得大唐皇帝气派和盛唐气象。
由此可见在君臣各自作出的诗句后,以作品诗句比较,众人赶不上官婉儿的才艺。据此附录传言所载《效柏梁体联句》:
大明御宇临万方;——李显
顾惭内政翊陶唐。——皇后
鸾鸣凤舞向平阳;——长宁公主
秦楼鲁馆沐恩光。——安乐公主
无心为子辄求郎;——太平公主
雄才七步谢陈王。——温王重茂
当态让辇愧前芳;——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
再司铨筦恩可忘。——崔湜
文江学海思济航;——郑愔
万邦考绩臣所详。——武平一
著作不休出中肠;——阎朝隐
权豪屏迹肃严霜。——窦从一
铸鼎开岳造明堂;——宗晋卿
玉醴由来献寿觞。——明悉猎
像这种宫廷文学娱乐活动,不止一次地由帝王召集。比如在唐中宗时期,帝引名儒,赐宴赋诗,上官婉儿经常为帝后、各位公主代笔作诗,寄名于他们所作而已。像长宁公主、安乐公主以及韦后等人名义之下的诗歌,几乎都是借助上官婉儿的手笔完成的。从宫廷文学方面讲,上官婉儿就是达官贵人们的“文学秘书”,也是皇帝和后妃的“文学秘书长”,这比“文学顾问”还难做,必须有作品见人。她的诗句“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或许讲的就是这种境界。
“傍池聊试笔,倚石旋题诗”。上官婉儿登上文坛,正是初唐诗风浮靡时期,然而,在局部出现可观的现象,比如“采丽益新”,往往是上官婉儿所作的引力作用。
上官婉儿本人流传的诗篇也有可读性。如:“参差碧岫耸莲花,潺湲绿水莹金沙。何须远访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
上官婉儿为武则天所重用,她掌管宫中制诰多年。在唐中宗时,她被封为昭容,地位显赫。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这奇女子一生大起大落,是唐代女政治家,也是武则天的左膀右臂,还是唐中宗的妃嫔,武三思的情妇。
我们欣赏的是“文学人物”上官婉儿,至于“历史人物”上官婉儿的真面目,还是要等待她的《墓铭志》解密,还原一个真实的上官婉儿。
对于上官婉儿在唐廷政变时,“亡身于仓卒之际”的说法。西门幻金推测上官婉儿或许是那场性别之战的政治斗争牺牲品。
东方梦春将话题回到诗坛说话,上官婉儿毕竟属于宫廷诗人,其亮点为诗林推出一位著名的女性诗人。当这朵“红花”谢世后,我们的欣赏角度,调转方向去选择山野诗人,
山野里有蕙草,蕙兰可是观众心爱的一种花卉啊!请看客阅读下一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