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和以身为本的健康理念,早在1200年前就被“诗山”提出来了。遗憾的是,“国以人为本”、“人以身为本”没有被人们及时发现和采纳。研究“寒山”诗和挖掘其意义的活动,首先从境外开始的,又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趣闻。
西门幻金将自己的体会,要强加给周鲁生,周鲁生很痛快地替她发表意见:寒山子极其诗歌,这不就是本土的蕙兰,被境外赏识后又培育出“大花蕙兰”了吗?如今的读者又有谁不接受“大花蕙兰”呢!
“寒山诗”通俗平淡而深蕴哲理的这类诗,可与中唐“元白”通俗诗歌作比较:一个是在野,一个是在朝;在野的走向夭折,后继乏人;在朝的走入时尚,变成新潮。
作为寒山的同道、挚友、搭档的拾得大师,也作有许多诗歌。选读有关诗篇: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借问有何缘,却道无为力。”
“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若问年多少,黄河几度清。”
赏识寒山的婚姻诗句:
“老翁娶少妇,发白妇不耐。老婆嫁少夫,面黄夫不爱。老翁娶老婆,一一无背弃。少妇嫁少夫,两两相怜态。”
赏识寒山的反贪诗句:
“饿著首阳山,生廉死亦乐”;
“为官治化超前辈,直为无能继后尘。忽然富贵贪财色,瓦解冰消不可陈”。
赏识寒山的写作格式:白话诗文。
“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
“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
如今中国大陆旅游业兴旺发达,情洒河山,爱满山河;登山观赏,游人如织。
我们看唐人如何咏天台山的。西门幻金自报奋勇,用童子功背诵三篇。
孟浩然《寻天台山》:“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CW里,遥见石梁横。”
灵澈《天姥岑望天台山》:“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张祜《游天台山》:“傍洞窟神仙,中岩宅龙虎。名从乾取象,位与坤作辅”;
“彭蠡不盈杯,ZJ微辨缕。石梁屹横架,万仞青壁竖。却瞰赤城颠,势来如刀弩。盘松国清道,九里天莫睹。”
周鲁生听罢便说,赤城、华顶如今成为旅游的景点。主峰华顶海拔高1098米,当作“寒空”对待。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中描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天台山的“山水神秀”经历旅游参观,可以领略。天台寒山的趣事,“佛宗”已被揭晓,“道源”还有没有开张呢。东方梦春催促他,“该轮到你了,那就赶快上课吧”!
如果说郎景川叙述“寒山”还沾佛教文化的光,那么,周鲁生讲述天台山道教的文化故事,就得要顾及“诗山”寒山子的情节。
周鲁生告诉:佛教的“天台宗”和道教的“南宗”都创于天台山。
隋朝古刹国清寺是佛禅天台宗的祖庭,国际境外的天台宗信徒都要到国清寺朝拜祖庭;汉末有名道士葛玄炼丹的“仙山”桃溪;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道教“南宗”圣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都是借天台山演绎“佛宗道源”。
唐朝曹唐有多首咏刘阮与仙子诗歌。其中《仙子送刘阮出洞》道:“殷勤相送出天台,仙境那能却再来。云液每归须强饮,玉书无事莫频开。花当洞口应长在,水到人间定不回。惆怅溪头从此别,碧山明月闭苍苔。”
阮肇和刘晨采药遇仙女,最终成婚配的故事,经南朝宋代刘义庆《幽明录》一开讲,就传播四方。
天台山有千古流传的汉朝刘晨、阮肇采药遇仙故事。长期以来,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已成了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刘阮天台”故事里有一个“忽复去”情节,人们经常称那种“去而复来”的人物为“前度刘郎”。曹寅的“仙境那能却再来”,哲理之最。最有情趣的是中唐刘禹锡,他巧用自己姓刘和桃花故事,作诗《重游玄都观》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度刘郎今又来”,寓意深邃,佐证刘禹锡“诗豪”称号,此趣谈请读者赏读在后的故事。
众所周知,中国道教成立大约在汉朝后期,而刘晨、阮肇采药遇仙故事比道教略微早一些。按理说,应该将它划入神仙传说一挡。天台山的道教文化可能比天台山的佛教文化早一点。天台山的道教道观文化再晚也可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吴国帝王孙权为道士葛玄建造天台道观,供他在天台山修道传道资用。入唐,天台山道教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