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起风了(1 / 2)

风雪迷途 一絮如来 2947 字 2017-05-30

爱一个人,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可能是从偏僻的后街搬到了中心地段的前街,又或者是暑热难当不适宜窝在家里,欣欣这一段经常带着小薇出现在大家面前。虽然岁数不大,但从小在街面上长大,见识上并不输于众人。加之这两年欣欣家的日子气吹似的拱了起来,乡邻们对她都非常热情。

当然,更多的时候她是去嘉琪家串门。

……

“……其实那时也不懂情啊爱的,只是听他说病了,就在家呆不住了,想过去照顾他。”

这是最近人们经常问她的话题,她也总是这样回答。

“还是心里有他!要不,也不可能去着那个急。”

对面坐着缝被子的嘉琪妈对此予以肯定。

“这个……说起来,我俩在一起也五六年了,又是从小的,说没感情那也不可能。可是……”

欣欣说着,停了下来。

嘉琪妈听着,突然间没了下文,便停下手中的针线,抬起头问:“可是什么?”

“唉……”欣欣叹了口气,没有回答。

嘉琪妈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欣欣明显是有心事了。可是她不说,自己也不好再问。

她就定定的看着欣欣。

欣欣感觉到了嫂子的目光,低下头慢慢说:“可是,我现在常想,我俩到底是爱情,还是亲情……”

“这有什么不同吗?”嘉琪妈问。

“当然不同了。”欣欣抬起头来说,她很怀疑自己这个嫂子的智商了。

“没啥不同。我和你哥是我们家我姨夫给介绍的,当初见面时没啥,说不上什么好,也说不上什么不好。就稀里糊涂点头答应了。”嘉琪妈说完这,又拾起针线,低头缝着被子说:“那时说什么感情啊?啥情也没有。可这一晃十几年过下来,两个人早不研究那些了,说不上谁离不开谁,但也差不多。事实上,就没想过那,也没想过什么离开不离开。”

欣欣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也闹过意见,打过架。气得我跑回娘家喊着说不过了。可每回没等他去接我,心里就不行了。又惦记他吃不上饭,猪鸡没人喂,又耽心地里的活计。两天不到黑,自己就又回来了。”

嫂子一边说着,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

“你俩这打小的,走到一起多不容易?别人不知道,我可是眼见的。别东想西想的。日子这东西,别说什么好赖,两个人闷头往下过,就是了!”

嫂子伸手拍了拍欣欣的手,又摸了摸在旁边玩的小薇的小脑袋。

欣欣微微笑了笑,看着女儿,也伸手摸了摸孩子头发。

小薇自顾自的玩着,完全没有影响。

……

今年的秋收比较顺利,一来是去年积累下了经验,二来是今年手里宽松不缺钱,下手早也好雇人。

白露第六天,村里的闲人们还在打扑克,江峰已经带着十个雇工,坐着表弟小文新买的农柴三轮车杀上了山。

四天,只用了四天,一百亩苕帚苗子全部放倒。连铡带捆带往场面拉用了一天,十个人又用机器撸了两天,整好七天,秋收完成。

紧接着,十个人被江振从小文手抢去,二十多亩地一天就拉回了场面。而小文家四十亩地,也只用了三天就全部将苕帚苗子收完进场并撸了芓。

待秋分时,人们套车的套车,开车的开车,不慌不忙的去山上准备收割时,这才豁然发现,路边江峰家那足有一亩地的大场面上,铺满了大半尺厚的苕帚苗子芓。苗子成排的横垛在场面外围,一米多厚整整六排……

很多人停下车来走到场面,看看那撸好的苗子,看看场面里的种芓。苗是略带青绿色的黄苗,芓是略带包浆的红芓。

按照惯有的收割成色讲,这样的苗子能达到九成熟,而粮食,只达到了八成熟。这对粮食来讲,无疑会减产很多。

小峰收割的这么早,这是忙个什么呢?

江峰确实很忙。

每天晚上,他都是睡在场面看场,每晚都是在夜色中把那成排的苗子底上的翻一个面。苗子收得早,水分过大,现在如果捆了,一定会发霉。

每天早晨,他都会在赶回家吃早饭前,把场面里的粮食,用木铣转圈拱成垄,这样通风适于晾晒。然后,回家吃饭,继而赶车上山,把满地的秸秆捆成捆。现在正是收割绿豆黄豆的时节,中午和晚上的路上,人家都是往回拉满车的绿豆和黄豆,而江峰,却是往回拉烧柴。

“小峰,今年多少地的苕帚苗子?”

“一百亩。”

“烧柴有余没?我拉两车行不?”

“行,我都捆好了,谁要谁就去拉,还是老价钱,十元一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