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2 / 2)

说晋 玩石书生 2987 字 2017-05-30

纵观辽,魏,吴三方行径,除了孙吴一方行事作风始终如一,辽东与曹魏的行事看上去却是反复无常没有丝毫规律可循。

辽东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曹魏为何又会在此时既往不咎呢?原因也很简单,同年孙吴派兵攻打合肥,司马懿与诸葛亮在渭南相据。曹魏已经两线开战,对后方的辽东也只能安抚为上,所以无论公孙渊说什么,曹叡都得捏着鼻子认了。

整个事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那就是孙权到底有没有祸水东引的意思呢,公孙渊有没有误解新东家呢?大家应该还记得孙权给公孙渊的封赏中有九锡。这个九锡之前有谁接受过呢?其实两汉大部分臣属都拒绝九锡,到目前为止只有王莽,曹操接受了这个封赏。王莽后来篡了西汉,曹操也掳了东汉的皇帝。公孙渊虽然倒向了孙吴,但名义上依然是曹魏的辽东太守。受了九锡自然会被曹魏视若仇寇。一旦后院起火,孙吴此时在曹魏东线的进攻会顺利许多。照这么看,孙权也是包含祸心。

但是看孙权派去封赏的船队却甚是隆重,而且还有太常张弥这个负责礼仪的一把手。也不是弄虚作假的样子。所以总的来说孙权的本意是将辽东纳入自己的统治。所以打算用重礼收服公孙渊,同时为了防止公孙渊见财起意专门派遣了万人军队保护,心想有军队保护,即使谈不拢公孙渊也不会轻举妄动,从而能护佑着使臣安全返回。

不过孙权明显低估了公孙渊的无耻程度。身为生意人公孙渊也丝毫没有买卖不成仁义在的觉悟。于是公孙渊这场从公元228年到233年持续数年的外交冒险以回到原点告终。

要说回到原点其实也不尽然,曹魏与辽东的政治博弈,受到最大伤害的却是孙吴。孙权再次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传统。“你们两方相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孙权郁闷的想道。

不过如果他之前能好好翻翻自己招的这位小弟的家谱估计也不会急着收服他了。公孙渊的父亲公孙康在三十年前用过同样的手段,杀掉了前来投奔的袁绍后代,袁熙和袁尚,把首级献给了曹操,换来了曹操封赏的襄平侯。照这么看公孙渊这么做也算家传。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方霸主,能与曹操,刘备争雄的英雄人物,哪里忍得下这口气,再也顾不得君王礼仪破口大骂:“如果朕不能亲自砍了你这鼠辈的脑袋扔到海里,哪里还有脸面统治国家呢?”然后点齐兵马准备远征辽东,找公孙渊拼命。多亏部下规劝才忍下了这口气。毕竟曹魏尚且因为长途跋涉不敢冒险攻打辽东,孙吴从海路走数千多里攻打辽东更不现实。不过由此可见孙权养气的本事还是比刘备强的。所以这也是吴国能比蜀国坚持更长时间的原因之一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