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脉,禁军就是朝廷的命脉。所以他将自己的府邸放在了前往武库的必经之路上,方便就近控制。所以司马懿这样大张旗鼓的率领大队人马前往武库不可避免的经过曹爽府邸。曹爽府上的人都明白司马懿造反了。如果府中卫士能够出兵抵抗可能司马懿的夺权之路不会这么顺利。但是群龙无首,大领导曹爽已经出城了,而且带走了所有的二把手,没有一个能主事的领导,家里只有亲属女眷。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一幕:
曹爽妻子刘怖惊慌地问道:曹爽大将军在城外,现在司马懿起兵了,怎么办?
守卫督军道:“夫人勿忧,有末将在此。”说完出府站于门楼上,立好重弩挡住司马懿人马准备射击。
将领孙谦这时却拉住督军制止道:“以后天下之事还不知如何,况且司马懿为朝廷次辅,怎能莽撞。”
倔强的督军道:“不行,司马懿明显是要造反,我必须攻击。”
犹豫的孙谦道:“再等等,再等等。”
如此三次。司马懿趁着这帮卫兵犹豫不决的时机顺利通过了曹爽府。最后一个消灭司马懿的机会就这样在曹爽府兵的犹豫中消失了。
占领了武库的司马懿终于稍稍松了口气,但还有一处地方事关这次夺权的成败,就是派中护军司马师与司马懿弟弟司马孚共同占领的司马门。司马门这个连接宫廷内外的大门是皇城禁卫的中心。宫内的军队大多集中在此,作为护卫天子安全最重要的关卡,此处重兵云集。
曹魏时守卫此处的是禁军五营中的精锐—武卫营,真正的御林军。而司马师凭借的就是秘密培养的三千死士。为何司马懿不惜代价要占领司马门呢?原因也很简单,一旦占领了司马门就隔绝了宫廷内外。这样宫外军队缺乏消息,不明情况,自然不会有所行动,盘踞在洛阳周边的十万禁军都成了无头的苍蝇,自然不足为惧。而且宫中还有着一位重量级人物,魏明帝的妻子郭太后。虽然不是曹芳的生母,但是依然是宫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郭太后与曹爽一直关系不好,曹爽甚至在正始八年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司马懿需要郭太后的诏书,第一能使自己的政变合法化,也就是所谓的奉太后懿旨讨贼。第二有了郭太后的诏书自己的行动名正言顺了,原本可能产生威胁的城外禁军都不再是威胁,派两个曹魏老臣就可以收服。
司马懿不愧是军事奇才,江湖高手,举手投足间将威胁化敌人化为盟友。司马师与司马孚果真成功的占领了司马门,关键时刻敢玩命的死士就是靠谱。而宫内的郭太后也果真颁下懿旨,授予司马懿除奸讨逆,讨伐曹爽的权力。直到此时司马懿洛阳城内的政变夺权才算成功。整个洛阳城都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而洛阳城的禁军顺理成章的又归到了司马懿帐下。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一个离开权力中枢十年的老臣,没有权柄,没有兵马,势单力孤,本可颐养天年,却冒家族覆灭之险,铤而走险发动政变,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夺权的道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权力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也最危险的东西,此言不假。
虽然司马懿控制了洛阳城,但真正的威胁并未解除,还不能掉以轻心。曹爽兄弟依然在城外,他还是朝廷首辅,大将军,总领中外诸军。而且他手中还有小皇帝曹芳。如果曹爽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往许昌,召集驻守边境的外军,摆开架势与司马懿来一场决斗,那胜负依然难料。
司马懿下令关闭洛阳城门,与太尉蒋济率领禁军占据着洛水浮桥,小心谨慎地准备应对曹爽的反扑。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不愧为军事天才,深谙穷寇莫追,围三缺一的道理。为防止曹爽狗急跳墙,必须给曹爽希望,让他老老实实的放弃兵权,交出手中的皇帝,然后乖乖的进城受死。
看上去很难不是么?只要是个明智的人都不会跳进这么明显的坑中。但魏晋时期的谋士堪称历史上最聪明最奸诈的一群人,而司马懿是这群人中的佼佼者,他在这个坑上铺了一道华丽的地毯,直通曹爽脚下。之后曹爽就老老实实的走到了坑里。
这道华丽地毯的名字叫做蒋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