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有诏书召我过去,快开城门!”但守城的司藩却不像桓范想的那样惟命是从。而是怀疑的表示要看一眼诏书才能放行。
大怒之下的桓范破口大骂道:“你不过是我之前提拔的小小官吏,怎么敢这样跟我说话?还要什么诏书,快开城门!”
毕竟是朝廷老臣,威严犹在,门候司藩还是将城门打开放桓范出城。桓范最终也死在了出城这件事上,但原因不是因为出城跟随曹爽,而是在出城说的话上。
不过目前看来桓范还是还是成功的逃出了重重封锁的洛阳城,赶到了曹爽的营寨。风尘仆仆的桓大人撩开营帐,进入曹爽的大营中。而此时曹爽正与自己的两个兄弟愁眉苦脸,无计可施。
见到这一幕的桓范气不打一处来,大声说道:“曹大将军,大司农桓范有话说。”
曹爽抬眼观瞧,看着这个奔出洛阳城的老臣,心烦意乱地说道:“哦?司农大人有何办法,能解决目前情况?”
桓范不愧智囊之称说出了唯一的出路,也是司马懿最害怕曹爽选择的路,“为今之计,只有大人携天子前往许昌,召集全国兵马与司马懿对抗。您请看……”说着桓范从身上掏出大司农的官印,“我把司农的大印也带了出来,足以确保大军粮草供应!”
桓范可谓是将后路勤勤恳恳的铺在了曹爽脚下,但是曹爽兄弟始终无法下决心前往许昌,毕竟一家老小,财产细软都在洛阳城中。从午夜直到凌晨,曹爽始终在犹豫纠结。而且就在这段时间里曹爽派遣进城探听消息的大臣许允,陈泰也已经回来了,带来了司马懿只会削去他的官职,不会要他性命的承诺,而且不一会,司马懿再次派遣了曹爽的亲信随从尹大目赶到营中,诉说司马懿以洛水为誓不会取他性命的誓言。
曹爽看着眼前的几个人,左握着手中蒋济的书信,右手握着桓范的司农大印。也陷入了抉择。千古难事唯一断。自古以来下决定做选择是最难的,尤其是这种生死抉择。曹爽兄弟几人从午夜想到凌晨,桓范也从午夜苦口婆心,旁征博引地劝到凌晨。但直到第二天阳光升起,曹爽终于下定决心,扔掉手中刀剑,长叹一声说道:“我想司马大人只会夺去我的权力,不会要我的性命的,我还能回洛阳当个富家翁也就行了!”
桓范压抑许久的怒气终于爆发了,他再也顾不得上下尊卑了,破口大骂道:“曹真这么聪明自负的人,怎么生了你们这么个笨的像猪的兄弟!”说完撩开营帐大步离去。
而曹爽看着这个冲破艰险来到自己身边的老臣离去的身影,漠然的收拾好东西,将司马懿的奏章交给了皇帝,请求皇帝将自己免职,同时交出了大将军印。
世事就是这么奇妙,昨日里曹爽还是趾高气昂的大将军出城而来,仅仅一天的光景,就成了狼狈不堪的阶下之囚,进城领罪。不过他依然相信能进城当自己的富家翁。
每次我看到这段历史总是充满了困惑。虽然此时的封建历史仅仅过去了一千多年,种种更加残酷诡诈的政治斗争还没有发生,曹爽可能无处获悉斗争失败将万劫不复这个道理。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种种史籍总该让他明白自己的选择有多么的天真。而且对于一个年过四十,在朝廷浮沉半生的大将军,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做出这样一个选择。
但曹爽和他的兄弟们恰恰选择了这条看似不可能的路。这是为什么?《三国志》作者陈寿,晋人,善用曲笔。《晋书》成与唐朝,距晋朝相隔近三百年。这也是晋史难写的原因之一。我们有理由怀疑在这些史籍之后隐藏了某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使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愚蠢的迈入陷阱的曹爽。而真实情况已经永远的埋藏在了过去的时光中。
不过这又何妨,这些史籍让我们了解了两千年前的时光,把曹爽这个并不聪明的人镌刻在了历史的雕像上。
委屈些也值了,不是么,曹爽?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作品,欢迎收藏,有兴趣与我探讨晋代史的同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