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名士难为(1 / 2)

说晋 玩石书生 3347 字 2017-05-30

输了东关之战的司马师痛定思痛,这次战败十分影响自己江湖第一人的地位,于是以更强硬的手段统治江湖,既然不能像父亲司马懿那样在疆场上赢得更多的资本,我也要以铁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地位。这个位置是我的,你们谁也不能抢,司马师阴沉的盯着整个江湖的风吹草动,任何一个反对或是试图反对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整个江湖都笼罩在司马师高压政治的阴影之下,人人自危。

司马师与曹爽其实很像。同样的官二代,同样的根基浅薄但身居高位,同样的战败。甚至两人组建自己政治集团的选择也一样。都看上了曹魏老臣的后代。此时的曹魏朝堂大致分为三股势力,排在第一的是司马懿的旧部亲信,虽然人数不是最多的,但不是边疆大将就是封疆大吏,王昶、邓艾、胡奋,州泰都是此类。第二则是有参政能力的曹魏朝臣,其中包含各世家大族的闲职官员以及曹氏的死忠,比如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征南将军毌丘俭。势力最小的就是司马师自己的亲信,到目前为止能排的上的只有石苞一人。

看到这各位可能会奇怪。既然司马师势力这么弱怎么当上的大将军,怎么掌握的朝政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司马师需要什么样的亲信?若是单纯的掌握朝政。单靠父亲司马懿留下的人手足够了,但是司马师心中真正的目标不仅仅是江湖第一高手,而是江湖盟主这张宝座。

整个魏晋时期最破朔迷离也最有趣的问题来了,司马懿与司马师有没有篡位的野心?之所以说这个问题破朔迷离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之前说过的魏晋史书用的曲笔讳言太多,遮盖了太多的真相。若是根据青龙二年司马师毒杀妻子夏侯徽判断,那司马懿与司马师早在高平陵之变十几年前就有了篡位的心思。但这条记载被太多的人批判过可信度。那司马懿到底有没有篡位的心思呢?不仅我们关心这个问题,当时的众多名士也对此疑惑不解。

王淩起兵前,其子王广劝谏的信中写道:曹爽一党虽然名望很大,变革的目的很高远,但与百姓接触不到,所以虽然司马懿屠戮了天下近半的名士,但老百姓不会感到悲哀,反而感到安定,这就是失了民心的下场。司马懿夺权后的心思难料,但提拔贤能,修正前朝错误政令,体恤百姓,而且父子掌握军权,很难扳倒。

这是魏晋名士中少有的能够想到民心向背的贤士,可惜在王淩叛变后被连坐诛杀。即使在司马懿洛阳夺权之后,他也看不出司马懿到底是什么心思,有没有篡位的野心,对于几千年后的人来说就更难讨论这个问题了。

不过司马师的心思比他父亲就简单多了,他篡位的心思虽然不像弟弟司马昭那样昭然若揭,但也是显而易见。他明白指望父亲司马懿的旧部亲信帮自己篡位是不现实的,父亲的旧部大多也是曹氏旧臣,是凭借个人恩义收拢到手下的,在现任江湖盟主的手下可能忠心耿耿,但指望他们这群既得利益者跟着自己造反篡位又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司马师看中了曹魏江湖的官二代,既又一定的权力有没有父辈忠于曹魏的义务。于是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贾充,太傅钟繇之子钟会成为了司马师的核心党羽。

仅仅有这些官二代的帮助还是不够的,司马师需要更多的人才帮助自己篡位。于是闻名江湖的天下名士进入了司马师的视线。

作为天下名士,现状其实是很可怜的,不仅要顾及江湖舆论,还要广泛交友确保自己名声不坠,简直与现在努力蹭热度的明星无二。但现在名士更加难混,司马懿诛杀曹爽时便杀了一半的天下名士。到了司马师虽然没有直接杀人,但要求这些名士成为自己的党羽。一般能坐上名士这个位置的人都是有些见地的,都明白成为司马师的党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抛起忠君爱国的思想,放弃儒学礼教那些大义,做一个乱臣贼子,即使改朝换代成功,自己在江湖上的舆论也不会好到哪里。但如果不合作,司马师的屠刀可是擦得比他父亲还要亮。

生命还是大义总要选择一样。不是所有人都有舍生取义的决心与勇气的。司马师首先看上的是名士李熹,这个他父亲曾经数次征召而不得的人才。于是司马师下达对李熹的任命,命李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这已经是大将军府的核心幕僚了。收到这个消息的李熹很快就赶到了大将军府。

见到李熹后,司马师很是开心,激动地问道:“我的父亲曾经屡次征辟您,但您没有答应,如今本将军命令一下您就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但兴致勃勃的司马师没有听到诸如霸气侧漏,威服四方的恭敬话语,而是李熹不卑不亢的实话:“您的父亲能够以礼相待,所以我也能够依照礼义决定进退。明公却是靠严苛律法约束,我畏惧严法所以来了。”

白高兴一场的司马师听到了真相,虽然气不打一处来,但总算招徕了第一个名士,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我的属下的。紧接着司马师又看上了另一群名气大的过分的人,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官职,但当时的名气便十分响亮,属于顶级男子天团级别。即使在如今,这些人的名号也是极